[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纳米薄膜的电涡流力和/或变形和/或压力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8380.4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6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兴;胡越铭;任育宇;王彬;姚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9/02 | 分类号: | G01L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纳米 薄膜 涡流 变形 压力 检测 方法 | ||
一种基于微/纳米薄膜的电涡流力/变形/压力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将微/纳薄膜置于被检测物的表面或嵌入其内侧,为提高检测灵敏度也可在微/纳薄膜表面或内部制作微纳结构;设置检测电路,将所述检测电路的检测单元置于所述被测物外侧,所述检测单元产生交变磁场;被检测物受力/变形/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微/纳米薄膜产生变形,从而导致了微/纳米薄膜上感应电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发生变化后,进而导致所述检测单元中的电感线圈的阻抗发生变化,基于所述阻抗变化即可感测被测物的力/变形/压力变化。该检测方法以无线、无源的检测方式实现信号检测,且方法中传感器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可实现高灵敏度非接触的应变、应力、压力等信号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微/纳米薄膜的电涡流力和/或变形和/或压力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无线、无源传感器与无线、无源检测系统,以其不需提供电源,不用设计复杂的布线电路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无线、无源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如在工业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中,石油、化工、电力、钢铁、机械等加工工业中的液位、力、应变的检测;汽车电子与轨道交通系统中,加速度测试与安全检测等;家用电器领域中,环境与器件检测;机器人与航空航天领域中,精密器件的精密测量;医疗与人体医学领域内,人体参数检测;环境保护领域内,恶劣情况下的系统参数检测与仪器部件检测等。
现阶段,无线、无源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三种实现形式:
1.通过数个/大量电子元器件集成传感器/传感器及检测电路,将传感器/传感器及电路放置于检测点,电路通过电感线圈互感获取电能,同时传感器电路也通过电感线圈将信号传输至检测电路处理。此类实现方式,主要通过电阻式传感器或电容式传感器获取应力、应变等信息。电容式传感器可采用数个器件组成LC谐振的方式在检测端加上电感线圈组成谐振电路。电阻式传感器所需器件数量相对较多,需要在检测端进行信号调理和无线传输,需要更多的电子器件形成传感器及检测和无线传输电路。
2.通过IC工艺制作传感器专用检测芯片;将检测电路集成于一块超小封装的专用芯片,芯片通过电感线圈互感获取能量,同时芯片也通过电感线圈将信号传输至检测电路处理。
3.信号的传输形式与供能方式与前两条略有不同,传感器检测电路使用RFID技术,一般为NFC芯片,芯片一方面与检测电路无线连接,为传感器电路供电;另一方面,NFC芯片内部有A/D模块,将信号采样后,以固定通信方式将信号传输至检测电路处理。
通过分析现有的无线、无源检测技术,包括上述举例的三类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以电子元器件集成的检测系统,内部的元器件需选用最小封装,且功耗极低的电子元件。集成后的系统尺寸对于特殊环境,如人体眼球等尺寸要求较高的场合依旧难以满足要求。其中,LC谐振式虽然是一种很简单的无线无源检测方式,但传感器部分仍需要电感线圈组成谐振电路,因此体积难以进一步缩小,同时LC谐振式的无线、无源检测系统的灵敏度不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IC工艺制作超小的专用芯片,尽管在尺寸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整体的性价比不高,并且在传感器部分还是需要芯片及电路。近年来,电子标签为基础的无线无源检测方式越来越流行,但依旧很难彻底解决传感器端需要RFID电路造成的系统复杂、尺寸大等问题。综上所述,目前无线、无源检测方法依旧存在着结构复杂、传感器部分体积较大、传感器灵敏度低、系统成本高、难以用于人体等特殊环境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83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