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平井中多元数据联合计算井眼到地层边界距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6310.5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19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乃震;伍东;傅少庆;郭玉庆;樊春华;刘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5 | 分类号: | G06F17/15;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朱振德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 多元 数据 联合 计算 井眼到 地层 边界 距离 方法 | ||
1.一种水平井中多元数据联合计算井眼到地层边界距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集同一口井多元测井数据,对不同工具测量数据进行深度对齐、异常值剔除和光滑滤波预处理,消除无效数据影响;
步骤2,利用测井数据进行界面识别,自动划分层位,并根据井眼轨迹在层中位置变化,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段;
步骤3,利用方位成像数据计算过界面处井眼-地层相对倾角及方位角,在层界面附近,根据井眼轨迹、井眼地层相对倾角,利用几何关系计算井眼到地层的边界距;
步骤4,通过分层文件、分段数据、井眼位置和测井数据对地层电阻率、层界面位置、井眼-层边界距离进行预估,逐段建立地层初始模型,利用最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反演,获取每段井眼-层边界距均值;
步骤5,汇总边界处倾角数据、远离边界处反演的层边界距数据,通过非线性插值,获得水平井每一测量点上井眼-层边界距离;
其中,在步骤3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在层界面处,利用方位成像数据方位指示功能,确定地层倾斜方位;
2)选择高边、低边方位成像曲线,计算不同方位曲线深度偏移量;
3)利用深度偏移量,结合井径、仪器半径计算井眼-地层相对倾角;
4)根据井斜数据计算井眼倾斜角度,利用井斜角和相对倾角,计算地层真倾角;
5)在界面附近,假设地层为平面,井眼为直线,根据井眼-地层相对夹角、地层倾角,通过几何关系,计算界面附近井眼到地层边界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数据联合计算井眼到地层边界距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获取同一口井中的多元数据,至少包含两种仪器测量数据;
2)对上一步收集的数据进行异常值剔除,对缺失的数据进行重采样;同时对受放射性自然涨落影响的数据进行曲线光滑滤波,减少测量随机因素产生的影响;
3)对收集到的不同数据进行深度对齐处理,对受井眼环境影响较大的电阻率曲线,先做井眼校正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数据联合计算井眼到地层边界距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测井数据特征,进行层界面识别,并记录层界面位置;
2)根据曲线响应特征,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段,分段规则为相应值连续且处在同一水平的归为一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数据联合计算井眼到地层边界距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分层文件、分段数据,查找对应位置测量值来确定电阻率、伽马值、密度值,预估边界距、地层倾角参数,建立初始地层模型;
2)建立最小二乘目标函数,利用最优化算法进行初始模型参数调整,反演井眼-层边界距;
3)通过反演获得每段数据对应的层边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井中多元数据联合计算井眼到地层边界距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对步骤3、步骤4反演的层边界距离进行归总,按照深度点顺序排列;
2)利用非线性插值函数,对测井深度上所有采样点进插值,获得每一测井位置上井眼-层边界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631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