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4111.0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5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王宏伟;崔龙;白宁;田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33/00 | 分类号: | B64C33/00;B64C33/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何丽英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变形 控制 飞行 飞行器 | ||
1.一种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双扑翼本体(1)、第二双扑翼本体(2)、左侧连接丝(3)、右侧连接丝(4)、翼面变形驱动装置(5)、尾翼(6)、机身(7)及扑翼驱动装置(8),其中,
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所述第二双扑翼本体(2)交叉设置于所述机身(7)的前端且均可转动,所述尾翼(6)设置于所述机身(7)的后端;
所述扑翼驱动装置(8)设置于所述机身(7)的前端且与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连接,所述扑翼驱动装置(8)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进行扑翼动作;
所述翼面变形驱动装置(5)设置于所述尾翼(6)上,且通过两根左侧连接丝(3)分别与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的左侧部分连接,通过两根右侧连接丝(4)与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的右侧部分连接;所述翼面变形驱动装置(5)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变形,从而实现扑翼飞行器飞行姿态的改变;
所述翼面变形驱动装置(5)包括固接件(9)、电磁线圈(10)、磁铁芯(12)、磁铁固接架(13)及连接丝固接架(14),其中磁铁固接架(13)与连接丝固接架(14)连接,所述磁铁芯(12)安装在所述磁铁固接架(13)上,所述电磁线圈(10)套设于所述磁铁芯(12)上、且与所述磁铁固接架(13)铰接,所述固接件(9)设置于所述电磁线圈(10)的端部,用于与所述尾翼(6)连接,所述连接丝固接架(14)的左侧端与两根所述左侧连接丝(3)连接,右侧端与两根所述右侧连接丝(4)连接;
所述磁铁固接架(13)与连接丝固接架(14)垂直设置,所述磁铁固接架(13)的两端通过铰轴(11)与所述电磁线圈(10)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6)为三个、且沿周向120度分布,所述翼面变形驱动装置(5)设置于位于上方的一所述尾翼(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扑翼驱动装置(8)包括电机(15)、传动装置、第一连杆(20)、第二连杆(21)及支撑架(22),其中支撑架(22)与所述机身(7)连接,所述电机(15)和所述传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22)上,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21)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2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铰接,所述电机(15)通过所述传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21)沿相反方向摆动,从而驱动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进行扑翼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16)、减速齿轮(17)、第一从动齿轮(18)及第二从动齿轮(19),其中主动齿轮(16)设置于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上、且与所述减速齿轮(17)啮合,所述减速齿轮(17)与第一从动齿轮(18)啮合,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8)与第二从动齿轮(19)啮合,所述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2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8)与第二从动齿轮(19)上偏离轴心的位置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齿轮(17)包括同轴安装的大齿轮和小齿轮,其中大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16)啮合,所述小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8)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过翼面变形控制飞行的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扑翼本体(1)和第二双扑翼本体(2)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呈大于90度的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411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舰载垂直升降无人攻击机
- 下一篇:前缘为旋转圆柱的扑翼式获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