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车身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23564.1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9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崔星恩;郑丞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陈鹏;李静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加强 结构 | ||
提供了一种前车身加强结构。该结构包括:前侧构件,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以及车轮罩板,容纳车轮,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前侧构件的外部并与前侧构件耦接。缓冲板在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划分发动机室和乘客室。前柱在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与车轮罩板和缓冲板耦接。另外,机罩横向构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耦接到前柱和车轮罩板的两个端部。第一加强构件在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耦接到车轮罩板和车辆的前柱。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0月1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31549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车身加强结构,更特别地,涉及一种改进车辆的前重叠碰撞过程中的反应性能的前车身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前车身设置在基于车辆的纵向方向的前部,并且包括形成发动机室的框架结构。前车身包括形成发动机室的前端的前端模块以及安装于其中的冷却模块、车头灯等。前挡泥板构件形成发动机室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提供设置悬架系统并安装车轮的空间。缓冲板设置在发动机室后面并将乘客室与发动机室隔开。
另外,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在发动机室下面设置有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前端构件,以加强前车身的结构强度。在发动机室中安装有用于支撑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副车架,并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在前端构件的下部设置有悬架系统。前侧构件的前端部分安装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缓冲梁上,以改进正面碰撞性能。通过碰撞盒使缓冲梁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与前端部分连接。
特别地,当具有带有以上结构的前车身的车辆在运行期间与诸如障碍物或另一车辆的碰撞物体小重叠地正面碰撞时,(例如,当诸如小重叠障碍物的碰撞物体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偏向一侧并与车身的外部部分碰撞时)碰撞物体使前侧构件移位以与车身的脆弱的外部部分碰撞。因此,车辆在正面小重叠碰撞期间无法有效地运行,并且损害乘客安全,出现车身的过度的碰撞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已经提出了加强车身的外部部分以应付小重叠碰撞。例如,具有前挡泥板构件的前端部分的结构延伸至前侧构件的前端部分并通过连接构件彼此连接,具有用于防止碰撞物体的侵入的加强构件的结构安装在前侧构件的外部上,或者已经提出用于加强前柱或侧梁的结构。然而,所提出的结构具有这样的缺点:包括车身的重量和成本的过度增加及乘客在小重叠碰撞期间的不足的保护。
在此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是为了增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的理解,并因此其可包含不形成在本国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抑制旋转行为而防止车辆过度受损的前车身加强结构,其包括车辆在车辆的正面小重叠碰撞期间的横向方向行为,并且更有效地保护乘客的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加强结构可包括:前侧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侧和右侧;车轮罩板,车辆的车轮容纳于该车轮罩板中,车轮罩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前侧构件的外部并与前侧构件耦接;缓冲板,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划分发动机室和乘客室;前柱,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与车轮罩板和缓冲板耦接;机罩横向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分别耦接到前柱和车轮罩板的两个端部部分;以及第一加强构件,形成为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并耦接到车轮罩板和前柱。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机罩横向构件可耦接到车轮罩板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上表面并耦接到前柱,并且第一加强构件可耦接到车轮罩板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下表面并耦接到前柱。因此,可由机罩横向构件、第一加强构件和前柱形成闭合的截面。第一加强构件可设置为相对于前侧构件形成钝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35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和包括其的车辆
- 下一篇:前部车身的增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