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14147.0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06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军;王鹏;史琰;戴庆龙;李国栋;杨慧杰;杨磊;刘娜;徐天琪;何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田卫平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地 一体化 信息网络 性能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选取间距最大的一个天基骨干节点和一个地基骨干节点,预定网络测试设备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一个天基骨干节点发送遵守第一预定协议的数据,该设备再接收经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传输、并由一个地基骨干节点输出的遵守第二预定协议的数据,该设备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确定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网络性能,网络性能包括以下之一:数据传输能力、协议转换能力、协议支持能力。该方法可以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基于不同协议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也可以对采用不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情况下的网络性能进行测试,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以相对地面静止的同步轨道地球卫星和平流层飞艇或气球为骨干网络,中低轨卫星、飞机、地面基站等作为接入层节点或终端接入骨干网络,实现天基骨干网、天基接入网、地基骨干网、地面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的互联互通,向上向下为各种空间任务提供更好的通信保障。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易受空间传播环境与网络设置等因素的影响,与地面网络存在显著差别,具体如下:(1)空间传输条件的特殊性:即空间节点间由于距离遥远,信道质量差,链路通常具有传输时延大、中断概率高、非对称等特点,传输损耗和时延明显超过地面网络;(2)空间节点组网的特殊性:即空间节点设置受运行轨道等因素制约,节点高度、分布、网络拓扑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与地面网络存在显著差别;(3)系统组成与管理上的特殊性,由大量专用系统和专用网络构成,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管理域异构网络互联互通困难,节点资源协同困难。因此,地面网络中的成熟技术,如组网技术、网络测试技术等,难以直接应用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现有的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性能进行测试的方法,没有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基于不同协议的通信能力进行测试,也没有考虑在采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不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的通信能力测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下问题:现有的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性能进行测试的方法,没有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基于不同协议的通信能力进行测试,也没有考虑在采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不同链路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的通信能力测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天地一体化网络性能的测试方法,包括:预定网络测试设备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预定天基骨干节点发送遵守第一预定协议的输入数据;所述预定网络测试设备接收预定地基骨干节点遵守第二预定协议的输出数据,所述输出数据为经过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传输后的数据;所述预定网络测试设备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输出数据确定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网络性能,所述网络性能包括以下之一:数据传输能力、协议转换能力、协议支持能力;其中,所述预定天基骨干节点与所述预定地基骨干节点为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所有天基骨干节点与所有地基骨干节点距离中距离最大的天基骨干节点与地基骨干节点。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预定协议为与所述第二预定协议均为IPv6协议的情况下,所述预定网络测试设备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输出数据确定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网络性能,包括:在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按预定方式连接时,所述预定网络测试设备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输出数据确定传输过程的吞吐量和第一时延;所述预定网络测试设备根据所述吞吐量和所述第一时延确定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按预定方式连接时的数据传输能力;在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在所述预定方式连接的基础上按预定方式断开时,所述预定网络测试设备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输出数据确定传输过程的吞吐量和第二时延;所述预定网络测试设备根据所述吞吐量和所述第二时延确定所述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按预定方式断开时的数据传输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41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