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13873.0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9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郭丰梁;张恩涛;侯亮亮;高晓东;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40;F23G7/06;F23L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2566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醇法环氧 丙烷 装置 尾气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的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处理方法,环氧丙烷装置氯醇化有机废气经碱洗塔除去酸性气体;然后引入安全水封罐,水封罐设有空气进口,氯醇化有机废气和补充空气混合后一起进入风机;风机出口管线内气体经VOC在线气体检测仪检测可燃气体含量,再经远传流量计计量后输送至片碱装置安全水封罐;再进入熔盐炉作为助燃风进行焚烧,并且包括联锁控制方法用于确定工作中是安全性。本工艺是将尾气大量稀释,达到尾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浓度的25%以下,然后作为焚烧炉的助燃风进行焚烧,不但运行安全,而且能对废气完全有效的处理,在特定的燃烧设备上甚至可以回收热量或节约燃料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处理方法,应用于产生烷烃、烯烃和炔烃等有机废气的化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尾气处理技术有如下:
1、吸附法:主要用吸附剂,例如活性炭对有机尾气进行吸附处理,定期更换吸附剂。然而该方法存在吸附剂需要补充和再生;对温度较高的废气需要先冷却;复杂废气需要预处理。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需要在一定压力条件下进行操作,对于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的尾气来说,尾气中氧的浓度较高在45%左右,如果对该尾气进行压缩,有爆炸的危险。其次若脱附工艺选择不当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所以吸附法不适合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的处理。
2、低温等离子法:经过水洗后的废气经过除雾器除去水分后进入低温等离子设备处理系统,进入低温等离子设备的气体是不含水分、无尘、无颗粒的,废气进入等离子设备,在高能电子的作用下,使异味分子受激发,带电粒子或分子间的化学键被打断,同时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在高能电子轰击下也会产生·OH自由基、活性氧等强氧化性物质,这些强氧化性物质与有机气体分子反应,使其分解。该方法有安全隐患;占地面积大且有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机理待研究。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易产生火花放电,在高峰值电压下,反应器易产生火花放电,对于环氧丙烷装置尾气来说,有机尾气中氧含量很高,容易发生爆炸。并且对于低温等离子设备对设备部件的构型设计、制造精度、严密性等要求很高。比如对电场频率、电压、高频的脉冲等参数,成套设备中如果其中的某个参数达不到要求,如电压电低、频率过高或过低等会对离子体的产生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爆炸,目前国内废气处理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不成熟,处于摸索阶段,所以该技术不适合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的尾气处理。
3、光催化氧化法:废气先进入总管道后送入废气净化机组,在浓度均化器内进行化学预处理,采用的洗涤液为酸性洗涤液。这种吸收液对废气的吸收和释放效果明显。通过吸收液对废气主要组分的吸收,确保了废气浓度的稳定。经过洗涤塔预处理后的废气进入光催化氧化反应塔。光化学氧化技术是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作用下使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反应,气体最后通过风机、排气筒高空排放。
催化氧化技术的缺点:该方法使用光触媒,有催化剂失活的问题;对高键能化学键,不能打开,氧化效率有限,并且由于反应条件所限,光化学氧化降解往往不够彻底,易产生多种有机中间体,所以该技术不适合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的处理。
目前石油化工行业内现有的尾气处理工艺都不能实现对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的有效彻底处理,我们经过对氯醇法尾气成分及各成分性质的分析后,发明了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稀释到安全浓度后作为助燃风进行焚烧的技术。该技术与传统尾气焚烧技术不同,在炼油和其它化工装置上,是将尾气作为燃料进行焚烧,如果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直接焚烧,有机可燃物浓度低不易燃烧,再者,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氧气浓度较高,在焚烧过程中有回火爆炸的危险。本工艺不但运行安全,而且能对废气完全有效的处理,在特定的燃烧设备上甚至可以回收热量或节约燃料用量。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存在安全隐患、需要二次处理及净化不彻底等缺陷,本发明提供氯醇法环氧丙烷装置尾气处理方法,解决了化工装置烷烃、烯烃和炔烃等有机废气的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
2、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38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吊坠(六字大明咒金刚杵)
- 下一篇:舞台专业连接器(Typ‑CC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