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海水边界润滑工况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9925.7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4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嘎;许永坤;李贵涛;齐慧敏;赵福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61/16 | 分类号: | C08L61/16;C08L77/10;C08K7/06;C08K3/38;C08K3/34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周瑞华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复合材料 海水介质 复合材料 摩擦化学反应 功能性纳米 边界润滑 边界膜 制备 海水 电化学工作站 金属 电化学腐蚀 高承载能力 摩擦学性能 对偶表面 金属摩擦 聚醚醚酮 摩擦过程 摩擦实验 摩擦试验 体积分数 增强填料 聚合物 遮盖性 对偶 磨擦 配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海水边界润滑工况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组成及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为:聚醚醚酮55‑99.5%、增强填料0‑30%、功能性纳米颗粒0.5‑20%。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海水介质的摩擦过程中,在磨擦界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在金属对偶表面形成具有优良高遮盖性和高承载能力的边界膜。在配备有电化学工作站的摩擦试验机上进行的原位摩擦实验表明,该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海水介质中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同时由功能性纳米颗粒摩擦化学反应导致生成的高性能边界膜可显著降低金属对偶的电化学腐蚀。该复合材料对于海水介质中聚合物‑金属摩擦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海水边界润滑工况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聚合物复合材料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在国家推进海洋战略规划发展的背景下,使用海水代替矿物质油作为润滑剂,能有效解决油润滑轴承的泄漏污染问题。然而,由于海水粘度低,作为润滑剂承载能力比较差,摩擦副在摩擦过程中经常处于边界或混合润滑状态。摩擦副固-固接触承担相当甚至大部分载荷,因此对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耐海水腐蚀的金属材料其表面的钝化层在对偶刮擦的作用下发生破损,导致腐蚀-磨损的交互促进。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自润滑和性能可设计等特性,已经成为水利、水电、航运以及海洋装备应用的新方向。
聚醚醚酮(PEEK)是在主链结构中含有一个酮键和两个醚键的重复单元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一种高性能塑料,具有以下优异特性:力学性能高、耐化学腐蚀、极低吸水率和易加工等。因此,在工业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Journal of ReinforcedPlastic and Composites, 2006, 25, 1659-1667]和[Journal of EngineeringTribology, 2013, 227, 1129-1137]中已报导增强填料,如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等,可显著提高PEEK的耐磨性能。然而,以上增强填料的硬度较高,摩擦过程中可导致金属对偶 (如不锈钢) 钝化层的破损,加剧金属对偶的腐蚀-磨损,影响机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系统的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尚没有关于PEEK基材料-金属摩擦幅中金属对偶腐蚀和磨损行为研究的公开报导。设计新型聚合物复合材料,促进在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在金属对偶表面生成高覆盖性和承载能力的边界反应膜,在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本身耐磨性能的同时,延缓金属的腐蚀,对提高海水润滑摩擦副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海水边界润滑工况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在传统PEEK基材料中引入可发生摩擦水解反应的氮化硼、氮化硅、碳化硅纳米颗粒,促进摩擦过程中高覆盖性、高承载能力边界膜在金属对偶表面生成。
一种适用于海水边界润滑工况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的组成及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为:聚醚醚酮55-99.5%、增强填料0-30%、功能性纳米颗粒0.5-20%。
所述增强填料为碳纤维、芳纶纤维、芳纶颗粒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功能性纳米颗粒为氮化硼、氮化硅、碳化硅纳米颗粒中的任意一种。
如上所述一种适用于海水边界润滑工况的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将聚醚醚酮、增强填料、功能性纳米颗粒混合均匀后置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12-24h,干燥温度为150℃;
2)将干燥的混合物转移至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后挤出,然后将熔融的挤出料经注射机注塑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99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