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副仪表板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209267.1 | 申请日: | 2017-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5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珍华 |
| 主分类号: | B60K37/00 | 分类号: | B60K37/00;B60R7/06;B32B27/32;B32B27/02;B32B3/08;B32B3/12;B32B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副仪表板 基体层 汽车副仪表板 拉手 网状骨架 扶手箱 副仪表 轻量化 外包层 填充 聚丙烯纤维 塑料发泡层 橡胶减震垫 储物空间 汽车内饰 人体伤害 一体结构 一体形成 金属杆 内侧壁 体内部 外侧壁 侧碰 网眼 拼接 包围 贯穿 汽车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副仪表板,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副仪表板,属于汽车内饰技术领域。包括副仪表板本体,位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内部的扶手箱和固定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上的拉手;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的至少一侧的内侧壁与所述扶手箱的外侧壁为一体结构且之间填充有橡胶减震垫,所述拉手包括基体层,所述基体层外侧包围有柔性外包层,所述柔性外包层内填充有塑料发泡层,所述基体层由聚丙烯纤维贯穿网状骨架的网眼与之结合成一体形成,所述网状骨架由多根金属杆拼接而成。其优点是:质量轻,侧碰时能够减少人体伤害,储物空间大,拉手强度高且舒适,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副仪表板,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副仪表板,属于汽车内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出行交通工具,在现代人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汽车设计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汽车的副仪表板作为汽车内关键的内饰件,将车内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分隔开来,为增大乘客的舒适度。目前,影响汽车安全质量重要的一项为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侧碰,汽车侧面碰撞时,乘员极其容易与副仪表板发生碰撞,而现有的副仪表板并没有相应地设计去减少身体部位撞击导致的伤害。
一般副仪表板包括副仪表板本体和扶手箱,副仪表板上设置有副仪表板拉手。其中,副仪表板本体和扶手箱分别单独注塑成型,而后通过螺钉和卡扣将扶手箱与副仪表板本体固定连接。这样的安装结构降低了副仪表板的结构强度,装配过程困难,装配周期较长,而且需要为螺钉的装配和扶手箱的安装预留相应的装配空间,使得副仪表板的储物空间变小。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副仪表板拉手大多都是直接采用塑料拼接而成,由于塑料本身的强度较差,导致整个副仪表板拉手的强度不足,无法满足实用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副仪表板,质量轻,侧碰时能够减少人体伤害,储物空间大,拉手强度高且舒适,实用性强。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涉及汽车副仪表板,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副仪表板,属于汽车内饰技术领域。
包括副仪表板本体,位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内部的扶手箱和固定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上的拉手;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的至少一侧的内侧壁与所述扶手箱的外侧壁为一体结构且之间填充有橡胶减震垫,所述拉手包括基体层,所述基体层外侧包围有柔性外包层,所述柔性外包层内填充有塑料发泡层,所述基体层由聚丙烯纤维贯穿网状骨架的网眼与之结合成一体形成,所述网状骨架由多根金属杆拼接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作如下改进:
可选的,所述拉手通过底座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的两侧内侧壁都与所述扶手箱的外侧壁为一体结构且之间填充有橡胶减震垫。
可选的,所述柔性外包层贴覆于所述塑料发泡层外表面。
可选的,所述副仪表板本体上具有若干个向下凹入的桶座,所述桶座内设有与所述桶座相匹配的垃圾桶或储物桶。
可选的,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由轻质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的至少一侧的内侧壁与所述扶手箱的外侧壁为一体结构,这样的设置仅仅只需要一个壁结构,这一个壁结构的一面作为副仪表板本体的内侧壁,另一面作为扶手箱的外侧壁,既取消了副仪表板本体与扶手箱之间的安装空间,使得这部分空间也形成了储物空间的一部分,从而扩大了副仪表板的储物空间,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储物的需求。又大大减少了使用材料,使得产品本身的重量减小,同时副仪表板本体由轻质材料制成,这样重量进一步降低,从而得到一种轻量化的汽车副仪表板。
2、所述副仪表板本体的至少一侧的内侧壁与所述扶手箱的外侧壁为一体结构且之间填充有橡胶减震垫,能够减少身体部位撞击导致的伤害,安全性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珍华,未经张珍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92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