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体液细菌恒温保育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6094.8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48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璐璐;轩小燕;张强;王高峰;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 |
代理公司: | 郑州明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62 | 代理人: | 王明朗 |
地址: | 4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液 细菌 恒温 保育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免疫类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体液细菌恒温延时保育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血液、尿液、唾液等检材的多项指标检测方式是采用一种试剂检测盒作为载体,在空白试剂检测盒上分别设置多种检测酶,与之对应有多个检测位,将检材分别滴入不同凹槽中,通过对比反应后的颜色,确定检测结果。具有操作便捷、检测快速等优点。但目前的试剂检测盒都由人工操作,因此难免出现如加样不均匀、检测时间把握不当等人为操作误差,另外,酶显色反应的结果检测结果通过人工肉眼判读也会存在较大偏差。因此,现有的人工检测效率太低,判断结果不准确。
一般来说,血液细菌培养的标本是由检验人员采集的,采集的标本经过孵育、移种,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各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鉴定发出报告。但在实际临床检验中,采集的血样直接孵育培养,常常会出现某些特定的致病菌未能检出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血液感染发生呈上升趋势,许多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基本均采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的设备进行血液细菌培养,普遍地存在血培养的阳性率不够高,培养周期长,易出现污染导致错误结果等问题,这对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和最后病人治疗效果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因此提供一种简单且准确的血液检验中细菌反接鉴定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现有微生物培养或检测分析设备存在结构形式单一化不能实现连续培养和持续检测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微生物自动化培养检测分析设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体液细菌恒温保育检测系统,包括恒温箱、入口引槽、出口引槽和检测装置,以及驱动机构,在恒温箱内设置有多层链轮组,每层链轮组分别包括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每层链轮组的主动链轮的转轴与对应的驱动电机传动连接;在每层链轮组的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套装有环形链条,每层环形链条的所有链节轴或部分链节轴上通过竖向连杆固定有水平的驱动板,从而各驱动板组成环形输送通道,其中相邻驱动板之间对接重叠的部分设置让位缺口,从而使相邻驱动板之间凸凹配合且能够对接;上下相邻的两层环形输送通道交错分布,在上下相邻的两层环形输送通道之间设置有转移机构,该转移机构包括一个固定的竖杆,在竖杆上套装有转套,转套上分布有拨杆,拨杆的末端设置有与试剂盒外形匹配的拨叉,拨叉旋转的远端位于上层环形输送通道的上侧,拨叉旋转的近端位于下层环形输送通道的上侧,并在下层环形输送通道的侧边固定有挡板;所述入口引槽与最上层的环形输送通道对接,所述出口引槽与最下层的环形输送通道对接,检测装置位于出口引槽位置。
在上下相邻的两层环形输送通道的上侧设置有弧形的导向板,该弧形的导向板与所述拨叉末端的运动轨迹匹配,且位于拨叉运动轨迹外侧。
上下层环形输送通道的主动链轮,其转轴之间相互传递连接,或者各转轴独立连接驱动机构。
在上下相邻的两层环形输送通道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与保温箱内壁固定在一起的内支架,所述从动链轮的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内支架上。所述从动链轮为多个,依次围成弧形的链轮组。
进一步地,在转移机构的转入口上侧安装有内部检测机构,以及将导向板与一个能够沿竖向伸缩运动的驱动杆连接在一起,通过控制器接收判断相应的内部检测机构,根据相应的内部检测机构的情况,由控制器控制该驱动杆实现伸缩;当驱动杆伸出时,导向板接近上层环形输送通道表面,能够迫使培养盒向下一层环形输送通道转移,当驱动杆缩退时,导向板远离上层环形输送通道表面,保持试剂盒在本层环形输送通继续循环。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以延长输送路径的方式达到延长试剂盒的培养时间的目的,而且输送通道的转速可调,循环状态可调。从而实现了对各试剂盒进行缓存和进一步培养,提高自动化程度,节约成本,提高检测效率。每层循环通道都可以通过扫描记录被检测的试剂盒,从而达到准确记录的目的。
入口引槽能够源源不断地将试剂盒引入恒温循环通道内,出口引槽设置拍照检测仪器,从而实现自动加料、自动加板和自动检测一体化。结构设计合理、检测效果好,效率高。
本发明利用拨叉和导向板配合实现试剂盒逐层转移,安全高效,具有分散试剂盒间距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底层驱动关系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科技学院,未经黄河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60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