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齿中齿大功率电池探针主体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0505.2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1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孙炳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康信达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67 | 分类号: | G01R1/0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齿中齿 大功率 电池 探针 主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齿中齿大功率电池探针主体。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大电流探针的电流针的齿形设计都是四面金字塔形,且其齿形设计均为非常尖的类针设计,其目的在于能刺破电池极的氧化层。而当前电池行业的电池化成、充放电电流越来越大;电池极柱由于受到其结构的限制不能放大反而缩小。
缩小的电极极柱导致传统大电流探针在对电池充放电的时候,没有最够大的接触面积,不能很好的使探针外套与电池极柱保持一个较优的传电面积。
如果强行增加其接触导电面积需要增加探针外套的按压力量,使之能更深的刺入电池极柱,是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是给电池极柱一个很深的刺痕,对极柱的伤害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齿中齿大功率电池探针主体,在增大接触面积的情况下不伤害电池极柱,同时还能在大电流传输过程中,起到更优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还能组合电压测试探针,实现电流传输和电压测试的一体进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齿中齿大功率电池探针主体,包括探针本体,探针本体由前至后依次为探针面、弹簧固定端和后端面,探针面上设有多个接触端,接触端为铣出的上端面面积小于下端面面积的金字塔形承台结构,且上端面上同向铣有V型凹槽,并在上端面边缘形成线性齿;
进一步地,探针本体内部中空,且在探针面上预留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地,弹簧固定端前端直径稍大且铣有两道凹槽。
本发明工作原理及其优点如下:
探针本体接触到待测物时,接触端与待测物之间形成一个表面接触力,具体的,线性齿与待测物的极柱之间形成一个表面接触力,由线性齿划破极柱表层的氧化层后,该线性齿作为线接触面与极柱接触,达到大电流传输的效果。
众所周知,不同导通截面积可以传输的电流是不一样的,导通截面积越大,其传输的电流越大,电流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散发也会较好,本结构中的导通面积是以线性齿刺破氧化层后与极柱接触面积计算,较传统的探针结构,在相同的压入深度下,以压入深度为0.1mm,区别仅在于线性齿和尖齿来计算,本结构的导通截面积为0.15mm2,而传统结构的导通截面积为0.034mm2 ,故线性齿在同样刺入深度的条件下,接触面积比传统探针结构要大,从而传输的电流越大。
同时,在齿尖强度上,线性齿较传统结构强度高、寿命长、耐磨度高。
而在大电流传输过程中,探针本体会毫无疑问的产生热量,弹簧固定端前端直径稍大部分作为散热区域,铣有两道凹槽,能够增大探针本体的散热面积,达到较优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线性齿能够在实现对电池极柱伤害较小的情况下增大接触面积,保证电流传输的效果。
2、线性齿相对传统的针尖状接触端,接触面积更大,不易磨损,强度高,使用寿命长。
3、探针本体内部中空,探针面上预留圆形通孔,能够组合电压测试探针,实现电流传输和电压测试的一体进行。
4、探针本体铣有两道凹槽,能够增大探针本体的散热面积,达到较优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接触端结构示意图。
其中:
探针本体1;接触端2;线性齿3;探针面11;弹簧固定端12;后端面13;凹槽121;上端面21;下端面22;V型凹槽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齿中齿大功率电池探针主体,如附图1所示,探针本体1由前至后依次为探针面11、弹簧固定端12和后端面13,探针本体1内部中空,且在探针面1上预留有圆形通孔14,以此探针本体1内可以装载电压测试探针,实现电流和电压探针的一体设计,弹簧固定端12前端直径稍大且铣有两道凹槽121,具体的,在大电流传输过程中,探针本体1会毫无疑问的产生热量,弹簧固定端12前端直径稍大部分作为散热区域,铣有两道凹槽121,能够增大探针本体1的散热面积,达到较优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参照附图1并结合附图2,探针面11上设有多个接触端2,接触端2为铣出的上端面21面积小于下端面22面积的金字塔形承台结构,且上端面21上同向铣有V型凹槽23,并在上端面21边缘形成线性齿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康信达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康信达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05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推送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回收利用的40kV电压互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