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00467.0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8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罗西子;王琴;张寒;陈春玥;张利华;李译文;周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化学工业区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曾人泉 |
地址: | 201507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度 工业废水 有机物 进行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⑴所述工业废水的氯离子浓度为80~100g/L,pH值为11~14,TOC含量低于110mg/L;⑵使用盐酸将所述工业废水的pH值调节至4~10范围内;⑶用活性炭吸附所述工业废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将所述工业废水在活性炭装置内停留90~180分钟;⑷采用臭氧氧化工艺继续处理所述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将步骤(3)处理过的工业废水导入臭氧反应装置,向废水中通入臭氧反应至少20分钟;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采用吸附‑氧化联用工艺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使臭氧用量大大降低,能有效降低废水处理成本;且操作和维护便捷;出水水质能满足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盐度工业废水是工业废水的一种类型,废水中的污染物质需要处理以后才能排放。现有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方法多为采用厌氧生物法进行处理。所述厌氧生物法是通过培养耐盐菌对高盐度工业废水的进行处理,它对含盐量低于2%的工业废水有比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对含盐量更高的工业废水处理的效果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含盐量大于2%会导致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升高,使微生物细胞脱水破碎,抑制微生物生长及酶促作用,从而降低对高盐度废水的处理效果。此外,也有采用铁碳处理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但它通常只能处理50%的有机物,并会产生大量的铁碳渣泥,形成二次污染。因此,在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处理的领域,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合适、处理效果更好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处理的方法,它采用吸附-氧化联用工艺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先应用吸附工艺吸附废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再使用氧化工艺氧化未被吸附的残余有机物,能明显降低氧化剂的使用量。该方法能迅速适应含盐量高的水环境,且操作和维护便捷;处理后出水的水质能满足DB 31/199-200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所述高盐度工业废水的氯离子浓度在80~100g/L之间,pH值在11~14之间,TOC含量低于110mg/L
(2)使用盐酸将高盐度工业废水的pH值调节至4~10的范围内;
(3)用活性炭吸附步骤(2)高盐度工业废水中的部分有机物,高盐度工业废水在活性炭装置内停留90~180分钟。
(4)采用臭氧氧化工艺进一步处理步骤(3)处理后的高盐度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将步骤(3)处理过的高盐度工业废水导入臭氧反应装置,向废水中通入臭氧,反应时间至少为20分钟。
进一步,步骤(3)所述的活性炭为粒径为1~5mm的颗粒活性炭(包括但不限于煤质、椰壳、木质、果壳等类型的颗粒活性炭)。
进一步,步骤(3)所述的活性炭柱为底部进水,顶部出水的反应装置,底部进水口设有滤片对废水中颗粒物进行过滤,废水从活性炭柱底部进入后进行吸附处理。
进一步,步骤(4)所述臭氧由以氧气或空气为气源的臭氧发生器产生,产生的臭氧通过臭氧曝气头均匀分布至废水中;所述臭氧反应装置为封闭式装置,在出气口连接有臭氧尾气破坏或吸收装置,以避免残余臭氧进入大气环境。
本发明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处理的方法的积极效果是:
(1)采用吸附-氧化联用工艺对高盐度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先充分发挥吸附剂的吸附作用,用吸附工艺吸附废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再使用氧化工艺氧化未被吸附的残余有机物,使得臭氧用量大大降低,进而有效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化学工业区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化学工业区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04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