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体积混凝土双冷凝回路控温设备及其控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4304.6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96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邱天;李刚;刘光涛;王变超;张吉利;赵坤;贾丙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24 | 分类号: | E04G2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积 混凝土 冷凝 回路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双冷凝回路控温设备及其控温方法,该设备包括:表层装置,包括第一储液池、第一冷凝液、埋于混凝土的表层中的第一冷凝管和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冷凝液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加热器,第一冷凝管连通第一储液池,第一冷凝液循环流通于第一冷凝管;内层装置,包括第二储液池、第二冷凝液、埋于混凝土的内层中的第二冷凝管和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二冷凝液中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加热器,第二冷凝管连通第二储液池,第二冷凝液循环流通于第二冷凝管;以及控制器,连接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本发明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容易产生温度缝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双冷凝回路控温设备及其控温方法。
背景技术
医用直线加速器是用于癌症放射治疗的大型医疗设备,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设备不断地在医疗行业得到普及。为了有效的减小粒子辐射,直线加速室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怎样有效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避免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成为了工程施工的重点及难点,目前传统的做法主要有:调节混凝土原材的温度(给石子和砂降温、使用冷水)、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掺加粉煤灰等减少水化热的外加剂)、外部洒水养护降温等措施。
传统的做法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容易产生无法预计的温度缝。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双冷凝回路控温设备及其控温方法,以解决传统的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控制做法容易在其内部产生无法预计的温度缝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双冷凝回路控温设备,包括:
表层控温装置,包括第一储液池、容置于所述第一储液池中的第一冷凝液、埋设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表层中的第一冷凝管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储液池的所述第一冷凝液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冷凝管具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储液池的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并使所述第一冷凝液循环流通于所述第一冷凝管中;
内层控温装置,包括第二储液池、容置于所述第二储液池中的第二冷凝液、埋设于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层中的第二冷凝管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储液池的所述第二冷凝液中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冷凝管具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储液池的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并使所述第二冷凝液循环流通于所述第二冷凝管中;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入口和所述第二输入口分别设有输送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分别为管状电热元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大体积混凝土双冷凝回路控温设备的控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温度传感器生成第一温度值并向控制器发送携带所述第一温度值的第一信号、第二温度传感器生成第二温度值并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携带所述第二温度值的第二信号、第三温度传感器生成第三温度值并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携带所述第三温度值的第三信号,第四温度传感器生成第四温度值并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携带所述第四温度值的第四信号;
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三信号;
在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后,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第一温度值与所述第二温度值的大小以及差值,当所述第一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值且差值大于第一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开启所述第一加热器,当所述第一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值且差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关闭所述第一加热器,且所述第一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43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