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轮机均匀进汽/补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2812.0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53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袁奇;潘阳;黄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D9/04 | 分类号: | F01D9/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轮机 均匀 装置 | ||
1.一种汽轮机均匀进汽/补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圆环状的进汽流道壳体以及与该进汽流道壳体相连通的进汽管道壳体(1);其中,
该进 汽流道壳体的进汽流道(5)轴对称设置,且进汽流道(5)的截面积沿进汽流动方向单调减小,进汽管道壳体(1)连通在进汽流道(5)的截面积最大处,且该汽流道壳体的进汽流道(5)内壁上轴对称设置有若干汽流导叶(4);
汽流导叶(4)包括自进汽流道(5)开始轴对称设置的第一汽流导叶、第二汽流导叶、第三汽流导叶、第四汽流导叶和第五汽流导叶;两个第一汽流导叶之间形成第一导叶通道(6a),第一汽流导叶与进汽流道(5)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外流道(5a),第一汽流导叶与第二汽流导叶之间形成第二导叶通道(6b),第二汽流导叶与进汽流道(5)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外流道(5b),第二汽流导叶与第三汽流导叶之间形成第三导叶通道(6c),第三汽流导叶与进汽流道(5)内壁之间形成第三外流道(5c),第三汽流导叶与第四汽流导叶之间形成第四导叶通道(6d),第四汽流导叶与进汽流道(5)内壁之间形成第四外流道(5d),第四汽流导叶与第五汽流导叶之间形成第五导叶通道(6e),第五汽流导叶与进汽流道(5)内壁之间形成第五外流道(5e),两个第五汽流导叶之间形成第六导叶通道(6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均匀进汽/补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汽流道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进汽流道壳体上半部分(2)和进汽流道壳体下半部分(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均匀进汽/补汽装置,其特征在于,工作时,蒸汽沿正对转子轴线方向通过进汽管道壳体(1)进入该进汽/补汽装置,一部分蒸汽从正对来流的第一导叶通道(6a)进汽,余下的蒸汽从正对进汽口的导汽流叶与进汽流道壳体组成的第一外流道(5a)流入进汽流道(5),随后蒸汽在进汽流道(5)内周向流动的过程中依次从第二导叶通道(6b)至第六导叶通道(6f)进汽,最后在转子(7)的作用下被带向后面的通流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均匀进汽/补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叶通道(6a)的进汽量占总进汽量的3/12,第一外流道(5a)的进汽量占总进汽量的4.5/12,第二导叶通道(6b)的进汽量为总进汽量的1/12,第二外流道(5b)的进汽量占总进汽量的3.5/12,第三导叶通道(6c)的进汽量为总蒸汽量的1/12,第三外流道(5c)的进汽量占总进汽量的2.5/12,第四导叶通道(6d)的进汽量为总蒸汽量的1/12,第四外流道(5d)的进汽量占总进汽量的1.5/12,第五导叶通道(6e)的进汽量为总蒸汽量的1/12,第五外流道(5e)的进汽量占总进汽量的0.5/12,第六导叶通道(6f)的进汽量为总蒸汽量的1/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均匀进汽/补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叶通道(6a)的截面积与第一外流道(5a)的截面积之比为2/3,第二导叶通道(6b)的截面积与第二外流道(5b)的截面积之比为1/3.5,第三导叶通道(6c)的截面积与第三外流道(5c)的截面积之比为1/2.5,第四导叶通道(6d)的截面积与第四外流道(5d)的截面积之比为1/1.5,第五导叶通道(6e)的截面积与第五外流道(5e)的截面积之比为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281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