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实现社区戒毒及康复的监控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1625.0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85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江海峰;赵敏;杜江;陈志康;陈俊宁;钟娜;李润基;庄文旭;孙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16H80/00;H04M1/72424;H04W4/90;H04L6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洁;郑暄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智能 移动 终端 实现 社区 戒毒 康复 监控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实现社区戒毒及康复的监控系统及方法,该监控系统包括远程终端管控服务器、定制化智能移动终端、业务服务器、数据安全交换服务器和本地加密数据库。采用该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实现社区戒毒及康复的监控系统及方法,通过定制化的智能移动终端及其内置的各软件模块、相关业务环节的交互流程、紧急情况下的自动呼出以及数据的安全交换,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可让相关人员就近协调提供救助、及时获知紧急程度并在到达现场前提前准备预案,并为公安/司法/医疗/社保/社区等多方提供数据服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采集及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吸毒人员的体征数据采集及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实现社区戒毒及康复的监控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全球范围内,毒品作为催生犯罪的根源之一,已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包括了疾病、伦理、治安等多种社会安全隐患。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毒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针对不同毒品的戒除手段和医疗方法也在不断提高。针对吸毒成瘾的人员,会由公安和司法等执法部门强制监管并进行强制毒品戒断。当这些吸毒人员被成功戒断后,将会被有限制性地释放,使其回归社会并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此期间称为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阶段。在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期间,将会继续接受司法监管,他们需要在社工的日常监护服务下及时进行医学评估并由专业医疗机构审核,以确保戒断状态的持续有效。另一方面,吸毒人员的神经系统及其他身体器官因吸毒造成的损害,会导致吸毒人员的健康状况不稳定,甚至会出现急性性器官衰歇或晕厥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甚至会导致死亡。
传统的业务模式中,在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期间,吸毒人员作为被监管的主体,需要在指定的时间进行体征数据采集(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及精神状态评测、可量化的体检数据、某一时刻对毒品的渴求程度、某一时刻对毒品复吸的应激反应强烈程度等用于监测和评估的数据)。指定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作为吸毒人员的监护人,须及时针对吸毒人员提交的体征数据进行治疗干预,须在吸毒人员出现突发性的生命体征波动或危险时及时发现并组织人员处置,须使用吸毒人员群体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向执法部分提出宏观决策参考依据。社工作为吸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期间的主要服务提供者,须及时引导和帮助吸毒人员进行体征数据采集并将相关数据汇总给医疗机构及相关服务人员。
当前的做法是吸毒人员到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就诊的形式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体征数据采集,或由社工到吸毒人员的住所进行面对面的体征数据采集,所有的体征数据采集均通过纸质材料记录,然后再通过人工的方式录入到电脑中,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均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实际效率较低。当吸毒人员遇到生命体征波动或危险时,仅可通过拨打电话(包括120、社工电话、值班医生电话等)或到指定的地点请求帮助或救护。
当前做法的缺陷1:通过医生与吸毒人员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体征数据采集会因医生日常面向大量其他病人而导致单个医生仅可接待数量有限的吸毒人员,或吸毒人员候诊时间过长。同样,社工上门与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体征数据采集也是类似情况。
当前做法的缺陷2:通过医生或社工在吸毒人员面对面整理的纸质数据,再通过人工方式录入到电脑中,分别使用不同的统计软件或医学信息系统进行多种数据分析和报告处理,效率低下,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工作量巨大。
当前做法的缺陷3:社工的业务系统、医院的信息系统、公安及司法等执法部门的系统以及社保等相关机构的系统均为独立系统,无法进行数据的互通互联。
当前做法的缺陷4:在吸毒人员遇到生命体征波动或危险时,通过打电话或到指定的地点请求帮助或救护,可能会因为电话接通率或人员组织协调不及时而耽误了救治时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未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16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