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小RNA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9410.5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9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汪维鹏;孟凡义;邱雅静;孔洁红;陈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11;A61K31/7115;A61P35/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小 rna 及其 制备 肿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制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微小RNA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RNA分子为miR‑34a序列5’端第10位~第22位中的任一碱基突变为n,所述n为A、C、G或U;采用该RNA分子及其互补链能够抑制肿瘤细胞中PD‑L1、B7‑H3、B7‑H4等蛋白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或增殖,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并且,研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微小RNA在抗肿瘤的同时,对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均没有显著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制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微小RNA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亦然成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大课题。虽然肿瘤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生存期的根本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探求更为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仍需更多努力。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后的一种有效疗法而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基于免疫卡控点的阻断疗法。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依赖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有效活化,而T细胞的有效活化和功能介导依赖于抗原递呈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配体/受体对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其中,B7-CD28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基本的协同刺激信号,包括B7-1、B7-2、B7h、PD-L1(B7-H1)、B7-H2、B7-H3、B7-H4等配体与CD28、CTLA-4、ICOS、PD-1、BTLA等受体提供的促进T细胞生长、分化和产生细胞因子的正性信号,以及限制、终止和/或减弱T细胞应答的负性信号。
PD-L1、B7-H3和B7-H4是近年发现的B7家族协同刺激分子的重要成员,均被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包括肠癌、胃癌、食管癌、肺癌、尿路移形细胞癌、肾癌和前列腺癌等;且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差显著相关。大量研究亦已证实,通过抑制PD-L1、B7-H3或B7-H4表达可以获得很好的抗肿瘤效果;目前,已经上市的PD-L1单克隆抗体药物有罗氏的Atezolizumab,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膀胱癌)或靶向治疗和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阿斯利康公司的Durvalumab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D-L1、B7-H3或B7-H4的表达均可被内源性微小RNA抑制。
微小RNA(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其5’-端第2-9个碱基(seed region)可通过与靶基因的3′-UTR结合,在翻译水平抑制蛋白合成,从而在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迄今为止,人类基因组中已明确的微小RNA约有2588个(miRBase),调控着至少30%基因的表达,而每一个微小RNA可能参与调控100~200个靶基因的翻译。微小RNA由于其广泛的调控作用参与了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和凋亡等生命过程,影响着几乎所有的信号通路,并参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特别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微小RNA在肿瘤中呈现异常表达,其中有的微小RNA表达升高而有的降低,分别通过抑制抑癌基因表达或上调癌基因表达,发挥着促癌或抑癌的作用。2002年,Clain等发现两个微小RNA基因miR-15和miR-16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常发生缺失,首次揭示了微小RNA与肿瘤的密切关系。之后,越来越多的微小RNA被发现在肿瘤中异常表达,如低表达的miR-34a、miR-143、miR-145和高表达的miR-21、miR-27a、miR-155等。业已证实,通过在肿瘤细胞中转入低表达微小RNA的模拟物(mimic和agomir等),或者转入高表达微小RNA的抑制剂(inhibitor和antagomir等),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从而发挥抗肿瘤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94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