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扣蟹的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9159.2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9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袁辉;王敏;张枭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华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K61/59;A23K50/80;A23K10/37;A23K10/22;A23K10/12;A23K20/163;A23K20/174;A23K20/20;A23K20/147;A23K20/105;A23K2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王云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港南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扣蟹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稻田的四周挖出环形蟹池,稻田平面低于蟹池外围高度20~30cm;在稻田中采用穴播方式栽种水稻;在蟹池中安插仿生水草;在蟹池中投放扣蟹幼体;对稻田进行田间管理,对扣蟹投喂养殖;采收水稻及捕捞扣蟹。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不使用化肥、农药,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水中的浮游和底栖生物养殖扣蟹,扣蟹产生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不间断施肥,扣蟹的觅食等活动,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保证水稻生长,提高稻田产量同时产出扣蟹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扣蟹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水稻种植环境的恶化,病害、虫害、草害发生日趋严重,传统生产中,化肥、农药已成为保证水稻产量的主要手段。造成的环境污染,产值低下,增效缓慢。而现在人们对无污染绿色食品需求增加,需要不使用化肥、农药的有机食品,但没有化肥、农药的支持,农作物所需养分降低导致生长速度慢、虫害无法治理,致使绿色食品的产量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田扣蟹的养殖方法,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水中的浮游和底栖生物养殖扣蟹,不仅保证了扣蟹的生长,起到了除草、灭虫、净田的良好效果,同时扣蟹产生的粪便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养分、有机质和微生物,为水稻提供不间断施肥,另外,河蟹的觅食等活动,增加稻田水体溶解氧,翻动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也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养分循环,促进土壤原有养分的活化。 既能促进水稻生长,又能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水稻与杂草之间争肥争光的矛盾,改善水稻群体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稻田扣蟹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稻田的四周挖出环形蟹池,稻田平面低于蟹池外围高度20~30cm;通过调节蟹池水位的高度来控制稻田的水位高度;
(2)在稻田中采用穴播方式栽种水稻;五月中旬用穴播方式栽种水稻;
(3)在蟹池中安插仿生水草;蟹池需要种植大量的水草,池塘移入水草不仅可以降低水温,还可以净化水质制造氧气提高水中溶氧,还为扣蟹蜕壳提供了荫蔽场所,减少自相残杀。但是水草生长,消耗大量蟹池中的有机质,形成与水稻争夺养料的局面,而采用仿生水草不仅能达到降低水温,提供扣蟹荫蔽场所的目的,而且不需要任何养分供给;
(4)在蟹池中投放扣蟹幼体;
(5)对稻田进行田间管理,对扣蟹投喂养殖;
(6)采收水稻及捕捞扣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蟹池深 80-100cm、面积为稻田面积的1/4~1/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在5月中旬穴播水稻,每穴播种15~20粒,穴距20~30c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仿生水草的栽植密度为10~20株/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仿生水草植株顶端设有能漂浮的太阳能电池及微型鼓气电机,鼓气电机连有通气管伸至仿生水草根部开口。解决仿生水草不能产生氧气的问题,提高蟹池的溶氧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先在岸上制作聚乙烯网格模块,按种植密度在聚乙烯网格模块上设置种植杯,种植杯底镂空,将仿生水草固定在种植杯中,将网格模块沉入蟹池并拼接,连片覆盖整个蟹池。方便仿生水草的安放和捞取,为扣蟹的捕捞提供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扣蟹幼体的规格为60~80头/斤,投放密度为 3~4斤/ 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华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镇江华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91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