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188371.7 | 申请日: | 2017-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7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凤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凤珠 |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台区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行车道 万能转向 构建 立交桥 瘦身 基准平台 圆曲线 导流 匝道 工程设计 上行车道 转向平台 操控 短边 弧边 角部 内凸 外凹 外边 统一 建造 | ||
1.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车辆万能转向平台由方矩形基准平台(3)和扩展平台构成,车辆万能转向平台上有沿方矩形基准平台(3)周边设置的顺时针行驶方矩环形行车道(6),有与直线匝道相接的驶出平台园曲线行车道(7)、驶入平台园曲线行车道(8)、右转向园曲线行车道(9),其特征是以直线匝道(4)外边外缘为方矩形基准平台(3)外缘构建车辆万能转向平台;以基准平台(3)外缘为顺时针行驶方矩环形行车道(6)外边外缘;统一圆曲线行车道曲率半径,曲率半径大小依据方矩形基准平台(3)短边确定,曲率半径必须大于或等于法规限定的车辆最小转弯半径,并应满足交织行车对交织角的要求;以直线匝道(4)的宽度为准,统一行车道的宽度;所述圆曲线行车道(7、8)的外边与直线匝道(4)的外边和方矩环形行车道(6)的中部直线行车道的内边相切,内边与直线匝道(4)的内边和方矩环形行车道(6)的中部直线行车道的外边相切;所述园曲线行车道(9)的外边与相临的两直线匝道(4)的内边相切,内边与相临的两直线匝道(4)的外边相切;在车辆万能转向平台角部由圆曲线行车道(7、8、9)的外边外缘和方矩环形行车道(6)角部圆曲线行车道的外边外缘互交围建成外凹内凸弧边正方形导流岛(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其特征是沿方矩环形行车道(6)内侧按规定等值加宽行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圆曲线行车道(9)内侧两端点及分角线上的规定加宽点三点绘制圆弧曲线加宽行车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圆曲线行车道(7、8)内侧两端点及分角线上的规定加宽点三点绘制从直线匝道端沿圆弧曲线加宽行车道至分角线,两分角线之间按分角线上的宽度加宽行车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其特征是当直线匝道(4)为双车道时,所述圆曲线行车道(7、8)的外边与直线匝道(4)的中线和方矩环形行车道(6)的中部直线行车道的内边相切,所述园曲线行车道(9)的外边与相临的两直线匝道(4)的中线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其特征是方矩环形行车道(6)下四桥柱(11)稍向外移,四桥柱(11)新址与直通行车道之间可设置为直通公交站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万通瘦身立交桥的车辆万能转向平台及其行车道构建方法,其特征是车辆万能转向平台也可以设置在万通瘦身立交桥的中间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凤珠,未经张凤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837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