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8282.2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5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潘琦俊;赵迎军;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邹飞艳,张苗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 结构 铝合金 焊接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副车架的焊接领域,具体地,涉及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家节能减排降耗的政策不断推出,汽车底盘轻量化已经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中高端车上面开始大量采用铝合金结构件。目前,国内许多车企使用的仍然使用的是以前的一些传统铁板冲压焊接工艺进行生产焊接副车架。其节能减排降重的理念没有得到更好的运用。
是否能够根据整车的结构形式,减少焊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该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焊接工序复杂,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整车的结构形式,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大提高和结构的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该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包括:基板、功能型腔和加强筋;其中,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多个功能型腔,且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基板中;所述基板和加强筋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基板和所述加强筋的材料为铝合金。
优选地,所述基板设置为凹槽状,且所述功能型腔设置于所述基板中。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且固接于所述基板的周边位置。
优选地,所述功能型腔为贯通孔,且所述贯通孔相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两端还设置有加强螺栓,所述加强螺栓贯穿所述加强筋并固接于所述基板上。
优选地,所述加强螺栓焊接于所述加强筋和所述基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产品功能进行集成到一个整体的铸造件上,然后进行铸造坯料,然后采用机加工的形式保证产品的安装精度。该产品材料利用率高,整体铸造强度高,副车架整备质量轻,产品一致性好,铝件可机加工性好,刀具寿命长等优点。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一种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基板2 功能型腔
3 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如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具体轮廓上的内与外。“远、近”是指相对于某个部件的远与近。
本发明提供一种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该框架式结构铝合金焊接副车架包括:基板1、功能型腔2和加强筋3;其中,所述基板1上设置有多个功能型腔2,且所述加强筋3设置于所述基板1中;所述基板1和加强筋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产品功能进行集成到一个整体的铸造件上,然后进行铸造坯料,然后采用机加工的形式保证产品的安装精度。该产品材料利用率高,整体铸造强度高,副车架整备质量轻,产品一致性好,铝件可机加工性好,刀具寿命长等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本发明的适用范围,特别使用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来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1和所述加强筋3的材料为铝合金。铝件可机加工性好,刀具寿命长等优点。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让结构更加的稳定,并未便于结构的使用,所述基板1设置为凹槽状,且所述功能型腔2设置于所述基板1中。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整个结构的稳定,使得结构的周边都是固定的,所述加强筋3的数量为多个,且固接于所述基板1的周边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型腔2为贯通孔,且所述贯通孔相间隔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筋3的两端还设置有加强螺栓,所述加强螺栓贯穿所述加强筋3并固接于所述基板1上。
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螺栓焊接于所述加强筋3和所述基板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82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垂直型水动力灭藻器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车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