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生物炭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7327.4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1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向勇;张晓晴;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吴姗霖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生物 制备 方法 | ||
一种复合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包括:1)选花瓣作为原料,清洗、晾干;2)将可溶性锂盐加入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得到质量浓度为0.01~0.1g/mL的锂盐溶液;3)清洗后的花瓣放入锂盐溶液中,然后置于水热反应釜中,在180~220℃温度下反应24h以上,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离心分离、清洗、干燥;4)干燥后的产物研磨为粉体后放置于坩埚中,然后放入管式炉内,在惰性气体气氛下、550~750℃温度条件下煅烧4h以上,随炉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即可得到复合生物炭。本发明采用桃花、玉兰花等鲜花的花瓣作为原料进行炭化处理,得到了长方体或球体等特殊形貌的复合生物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方体和球体的微纳结构复合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炭是指生物质原材料,如植物组织、果园枝条、农作物废弃物、动物骨骼等在厌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高温裂解炭化而形成的一种富碳产物。常见的生物炭有稻壳炭、秸秆炭和木炭等,其颗粒细、质地轻,为黑色蓬松状固态物质,其C含量为70%以上,主要组成元素除C外,还包括H,O,N,S及少量的微量元素。生物炭的原料来源广泛,含C量高,具有丰富的孔状结构,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稳定性好,成本低廉,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目前,生物炭的制备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原料浸渍(强酸或者强碱)、高温炭化、洗涤、干燥。有研究报道了一种以植物的壳作为炭化原料制备生物炭的方法(Fabrication ofporous carbon microspheres with numerous spherical microstructures directlyfrom waste Camellia oleifera shel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sustained-release of 5-fluorouracil,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50(2017)195-202.),该方法需要先采用KOH和间苯三酚的混合溶液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且其炭化温度达到800℃以上。P.-W.Xiao等(P.-W.Xiao,Q.Meng,L.Zhao,J.-J.Li,Z.Wei,B.-H.Han,Biomass-derived flexible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supercapacitor and gas adsorption,MaterialsDesign 129(2017)164-172.)报道了一种生物炭的制备方法,采用海藻作为原料,首先将其压制为块状,然后在高达1000℃的高温下进行炭化处理。现有的生物炭的制备过程中,通常采用农作物秸秆、稻壳、花生壳和玉米芯等作为炭化原料,在炭化过程中需要采用强酸或强碱的浸渍处理,炭化温度也很高,不利于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复合生物炭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桃花、玉兰花等鲜花的花瓣作为原料进行炭化处理,得到了长方体或球体等特殊形貌的复合生物炭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取花瓣作为原料,采用去离子水清洗,晾干;
步骤2:将可溶性锂盐加入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得到质量浓度为0.01~0.1g/mL的锂盐溶液;
步骤3:将步骤1清洗后的花瓣放入步骤2配制得到的锂盐溶液中,花瓣与锂盐的质量比为(1.5~4):1,然后置于水热反应釜中,在180~220℃温度下反应24h以上,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
步骤4:将步骤3取出的混合液离心分离,得到的产物先后采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清洗,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73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