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7286.9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9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磊;朱雁飞;王秋平;潘伟强;张雅澜;袁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3 | 分类号: | E21D9/13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23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幕顶管机 出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幕暗挖法顶管施工领域,特指一种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城市交通拥挤限制着城市发展,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各方研究的重点,而施工方法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施工效率和成本。管幕工法是非明挖工艺的一种,作为利用小口径顶管机建造大断面地下空间的施工技术,国外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日本、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台北地区等应用于穿越道路,铁路,结构物,机场等下方的开挖工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施工方法。
目前,管幕法施工在国内也被广泛应用,土压顶管机对土体扰动较小,单小口径土压顶管机在中长距离上存在出土困难的问题,往往需要人工辅助出土,使得其生产效率低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解决现有的土压顶管机在中长距离上存在出土困难的问题以及人工辅助出土存在生产效率地下和安全隐患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包括:
连接于顶管机的螺旋机的输土管路;
与所述输土管路连接、并供盛放所述输土管路输送的泥土的搅拌箱,所述搅拌箱内装设有可转动的搅拌轴,通过所述搅拌轴的转动对所述搅拌箱内的泥土进行搅拌;
与所述搅拌箱连接的注水系统,通过所述注水系统向所述搅拌箱内注水;以及
与所述搅拌箱连通的排泥系统,通过所述排泥系统将所述搅拌箱内的泥土和水混合所形成的泥水排出。
本发明的出土装置效率较高,适用于小口径管幕土压顶管机,具有结构简单,破碎冲刷能力强,出土快速,满足土压顶管机在实时推进过程中不间断出土。解决了小口径土压顶管机在长距离排泥的问题、人力运送出土效率低下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输土管路包括与所述螺旋机的出土口密封连接的硬管和与所述硬管密封连接的软管,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搅拌箱密封连接。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搅拌箱的顶板上开设有进土口,所述进土口靠近所述搅拌箱的前端板设置,所述进土口与所述输土管路的软管密封连接。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硬管的管体上相对两侧设置有高压注入口,所述高压注入口与所述注水系统连通,且所述高压注入口上位于所述硬管内的开口呈倾斜状并朝向所述软管设置。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搅拌轴上交错布设有多个搅拌叶片和多个平直刮板,所述平直刮板的端部接近所述搅拌箱的底部设置。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搅拌箱的两侧部设有多个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与所述注水系统连通,所述注水系统通过所述注水口向所述搅拌箱内注水。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注水系统包括有位于地面的水箱、与所述水箱连通的注水泵以及与所述注水泵连接的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与对应的注水口连通,所述水箱和所述注水泵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动球阀和第一压力表,输水管上安装有注水流量计和手动球阀。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搅拌箱的后端板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排泥系统连通的排泥口,所述搅拌箱内对应所述排泥口处设有罩设所述排泥口的格栅网架。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搅拌轴上固设有刷板,所述刷板位于所述格栅网架的前侧,随着所述搅拌轴转动以搅动所述格栅网架前侧的泥土。
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排泥系统包括与所述排泥口连通的排泥泵、与所述排泥泵连接的排泥管路以及与所述排泥管路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位于地面,所述排泥管路上装设有第二电动球阀、第二压力表和排泥流量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中搅拌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中搅拌箱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管幕顶管机出土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72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