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5907.X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1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任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32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面板 及其 驱动 方法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层、液晶分子、导电层、第一金属线及第一控制模块。所述液晶分子设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金属线设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液晶分子的一侧,且与所述导电层相对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调节所述导电层的电压信号,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状态时,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无压差,使所述液晶分子不透光,以遮蔽所述第一金属线;在所述液晶分子配向时,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有压差,使所述液晶分子透光,以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本发明以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中,通常在液晶层的相对两侧施加电场,以使液晶发生扭转,使得液晶层透光。而黑矩阵用于遮挡像素间的光线,防止像素间的漏光,以及增加色彩的对比性。液晶显示面板从平面到曲面时,可能导致黑矩阵的位置发生偏移。一种解决方式是使黑矩阵对应的液晶层区域无电压差,使得该区域的液晶不透光,从而起到黑矩阵的遮光效果。然而,在这种结构下,与黑矩阵相对应的液晶层区域处的液晶分子在配向时不偏转及影响周围液晶分子的导向,使暗区宽度增大及周边的暗纹增多,导致整个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层、液晶分子、导电层、第一金属线及第一控制模块,所述液晶分子设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金属线设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液晶分子的一侧,且与所述导电层相对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调节所述导电层的电压信号,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状态时,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无压差,使所述液晶分子不透光,以遮蔽所述第一金属线;在所述液晶分子配向时,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有压差,使所述液晶分子透光,以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穿透率。
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芯片,所述芯片包括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所述芯片还包括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信号端,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端,所述导电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和所述第二信号端输出相同的电压信号,在所述液晶分子配向时,输出不同的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金属线及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金属线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远离所述导电层的一侧,第二控制模块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二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金属线接入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接入第一电压信号,所述液晶分子配向时,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接入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二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第二金属线处于接地状态,所述导电层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
其中,所述第二金属线与接地端之间连接一第一开关,所述第二金属线与第一信号端之间连接一第二开关,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所述第二开关闭合,在所述液晶分子配向时,所述第一开关闭合,所述第二开关断开。
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走线及第二走线,所述第二金属线通过所述第一走线电连接于所述第二信号端,所述第二走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导电层。
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透明电极区及设于相邻所述透明电极区之间的间隔区,所述导电层设于所述间隔区。
其中,所述导电层与所述透明电极区的材质相同,且与所述透明电极区相间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59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