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固震损框架的自复位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85483.7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88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威;刘洋;赵星;谢新莹;周益国;耿相日;丛昕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64 | 分类号: | E04B2/64;E04B1/98;E04H9/02;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孟宪会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固 框架 复位 剪力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加固震损框架的自复位框架-剪力墙结构,它包括震损框架(1)、框架柱(2)、框架梁(3)、梁柱节点(4)、多个柱侧后置剪力墙(5)和纤维水泥浆层(7),多个柱侧后置剪力墙(5)对称布置或三边布置或四边布置安装在框架柱(2)上,且柱侧后置剪力墙(5)底部均预留一定高度,在预留高度范围内压灌形成纤维水泥浆层(7),所述预留高度为25mm-35mm,柱侧后置剪力墙(5)在结构平面范围内多个框架柱边按需布置,竖向范围内跨越多层;
其特征在于:每个柱侧后置剪力墙(5)包括多个柱侧孔道(5-1)、多根柱侧预应力筋(5-2)、多个柱侧下锚具(5-3)、多个柱侧上锚具(5-4)、多根柱侧销键钢筋(5-5)、柱侧竖向分布钢筋(5-6)、柱侧水平分布钢筋(5-7)、柱侧拉结筋(5-8)、柱侧边缘约束区纵筋(5-9)、柱侧边缘约束区箍筋(5-10)和多根柱侧耗能钢筋(5-11);柱侧孔道(5-1)平行于框架柱(2)高度方向竖直布置,柱侧预应力筋(5-2)穿设在柱侧孔道(5-1)内,柱侧预应力筋(5-2)的下端通过柱侧下锚具(5-3)锚固在基础界面纤维水泥浆层(7)以下,柱侧预应力筋(5-2)的上端通过柱侧上锚具(5-4)锚固在框架梁(3)的交界面以上,柱侧销键钢筋(5-5)一端植入框架柱(2)内,沿框架柱(2)高度方向全高等间距布置,间距不大于200mm,柱侧竖向分布钢筋(5-6)竖直安装在柱侧水平分布钢筋(5-7)内,多根耗能钢筋(5-11)底部植入震损框架(1)的基础内;
柱侧拉结筋(5-8)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不大于600mm的间隔布置,拉结柱侧竖向分布钢筋(5-6)与柱侧水平分布钢筋(5-7)形成的双排钢筋网片,柱侧竖向分布钢筋(5-6)及柱侧边缘约束区纵筋(5-9)底部不伸入基础,柱侧竖向分布钢筋(5-6)及柱侧边缘约束区纵筋(5-9)的顶部植入框架梁(3)内,柱侧边缘约束区纵筋(5-9)及柱侧边缘约束区箍筋(5-10)安装在远离框架柱(2)一侧的端部一定宽度范围内。
2.一种加固震损框架的自复位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工作:
首先:将震损混凝土框架(1)中框架柱(2)、框架梁(3)及梁柱节点(4)的震损区域混凝土剔除,扶直屈曲纵筋,修复或替换箍筋,然后浇筑新的混凝土置换,对震损混凝土框架(1)进行修复;
然后将墙底位置设置垫块,抬高墙体底部模板,为后续压灌纤维水泥浆层(7)预留25mm-35mm的高度;
步骤二:柱侧后置剪力墙(5)的钢筋及预应力筋布置:
布置沿框架柱(2)高度方向的柱侧孔道(5-1)、柱侧预应力筋(5-2)、沿柱高方向设置的柱侧销键钢筋(5-5)、剪力墙内部的柱侧竖向分布钢筋(5-6)、柱侧水平分布钢筋(5-7)、柱侧拉结筋(5-8)、柱侧边缘约束区纵筋(5-9)、柱侧边缘约束区箍筋(5-10)及墙底与基础间的柱侧耗能钢筋(5-11),柱侧预应力筋(5-2)下端通过柱侧下锚具(5-3)锚固在基础界面以下;
步骤三:浇筑墙体混凝土,张拉预应力筋:
浇筑墙体混凝土,并对墙体混凝土进行养护,待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对柱侧预应力筋(5-2)进行张拉,锚固在框架柱(2)上端与框架梁(3)交界面以上;
步骤四:压灌纤维水泥浆:
最后在墙底预留的高度范围内压灌纤维水泥浆形成纤维水泥浆层(7),并养护至设计强度,至此,完成了加固震损框架的自复位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固震损框架的自复位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墙体混凝土在自然环境下养护,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拆除模板,继续养护至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再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固震损框架的自复位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纤维水泥浆加适量膨胀剂,膨胀剂采用不含钠盐的硫铝酸钙型膨胀剂,掺量控制在水泥质量的8%-12%,若采用其他类型的膨胀剂,其掺量按实际要求确定,使纤维水泥浆硬化过程中不发生收缩即可,纤维体积掺量控制在0.1%,纤维采用钢纤维或聚丙烯纤维;对于纤维水泥浆层(7)采取与墙体混凝土相同的养护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548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