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集成盖板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78439.3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6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柯颖华;付照坤;谢佳;郭娜娜;白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26;H01M2/30;H01M10/42;H01M10/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41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敏电阻 线束槽 盖板 电池模组 信号采集器 极片槽 极片 竖向 线束 槽口 焊接 电池防爆阀 端子连接 生产效率 集成度 槽设置 横向槽 通气孔 线束卡 侧边 极柱 通口 连通 自动化 电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集成盖板,包括盖板以及集成在盖板上的极片、信号采集器、热敏电阻、线束和端子,所述盖板上设有直槽口、极片槽、线束槽和热敏电阻槽,所述直槽口上设有与电池防爆阀相对应的通气孔,所述极片槽上设有与电池极柱相对应的通口;所述线束槽由竖向线束槽和横向槽组成;所述热敏电阻槽设置在竖向线束槽的侧边并与竖向线束槽连通;所述线束焊接在信号采集器上,信号采集器焊接在极片上,所述极片卡放在极片槽内,所述线束卡放在线束槽内,所述热敏电阻卡放在热敏电阻槽内,所有线束和热敏电阻汇集在一起与端子连接,本发明提高了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了电池模组的集成度,有利于实现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集成盖板。
背景技术
目前, 在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中,电池系统是由多个电池模组串联构成的,其中每个电池模组是由多个单体电池串/并联起来置于上盖板和底板中间,上盖板和底板之间设有固定柱而构成一个电池模组结构,其中上盖板和底板主要实现将电池单体进行定位,在电池模组中起到电池骨架定位的作用,现有电池模组的上盖板不仅没有信号线集成结构,需要人工接信号线,不利于自动化生产,人工布线作业不规范,质量差;而且还没有电池模块串并联连接极片槽,电池模块大多在上盖板前需要分别将各个极片依次分别与单体电池连接,而且每个电池或极片分别用信号线连接,耗时耗力、效率低、且难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专利CN205452375U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的上盖板,包括盖板本体,所述盖板本体的顶端面分别开设有信号线槽、接插盒槽、正负极连接槽和极片槽口,位于极片槽口中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通口,在上盖板的上表面开设信号线槽和极片槽口,使信号线和连接极片集成在上盖板上,有利于实现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焊接效果,但是该实用新型的信号线槽为两条呈十字交叉状,很难将所有信号线整齐有序的卡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且极片槽口只有两端开设有通口,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电池极柱与极片之间焊接可靠性差。
专利CN106784438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盖板,所述盖板正面上设有线束槽、铜排卡槽和铜片卡槽,铜排卡槽和铜片卡槽的底部均设有镶嵌螺母,所述串联铜排和并联铜片分别放置在铜排卡槽和铜片卡槽内通过螺钉与镶嵌螺母紧固,铜排卡槽和铜片卡槽均与线束槽连通,线束通过螺钉与并联铜片互相连接,以获取电池的电压信号,该专利通过螺钉连接铜排、铜片和线束,不利于实现自动化,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模组盖板集成度低、自动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以及结构不合理造成电池与极片之间焊接可靠性差、线束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集成盖板。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集成盖板,所述集成盖板放置在由多个方形电池堆叠形成NxM排列的电池组(N是电池宽度方向的数量,N≥2,M是长度方向的数量)和模组上盖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方形的盖板以及集成在盖板上的极片、信号采集器、热敏电阻、线束和端子;
所述盖板的其中一短边的中间部位向外突出一个梯形块;
所述盖板的长度方向上设有N列直槽口,所述直槽口上设有M个与电池防爆阀相对应的通气孔;
所述盖板的长度方向上还设有N+1列极片槽,所述极片槽与直槽口间隔分布,所述极片槽上设有与电池极柱相对应的通口;
所述盖板上还设有线束槽,所述线束槽由2N条竖向线束槽和一条横向线束槽组成,所述竖向线束槽设置在直槽口和极片槽的中间,所述横向线束槽设置在盖板的梯形块处,所述横向线束槽与竖向线束槽相互连通;
所述盖板上还设有N个热敏电阻槽,所述热敏电阻槽设置在竖向线束槽的侧边,并与竖向线束槽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84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芯、电子设备和电芯的封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新能源汽车蓄电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