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6259.1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5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梁栋;李芳;翟海文;惠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C13/02;F17C13/04;B65D81/2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7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压器 进行 自动 补气 放气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控制装置(2)、电磁阀(3)、电源(4)和压缩空气瓶(5);其中,
压力控制装置(2)上设置有电动补气口(201)、机械补气口(202)、放气口(203)和出气口,压缩空气瓶(5)上设置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压缩空气瓶(5)上的第一出气口与压力控制装置(2)的机械补气口(202)相连通,第二出气口通过电磁阀(3)与压力控制装置(2)的电动补气口(201)相连通,压力控制装置(2)的出气口与变压器本体(1)相连通,电源(4)用于为电磁阀(3)供电;
该压力控制装置(2)上还设置有外界压力平衡口(204)、抽真空口打开旋钮(205)、充气压差调节旋钮(206)和排气压差调节旋钮(213),压力控制装置(2)内设置有补气腔(207)、补气内部腔(209)、放气内部腔(210)和放气腔(212);其中,
电动补气口(201)、机械补气口(202)均与补气腔(207)相连通,抽真空口打开旋钮(205)设置在电动补气口(201)处,用于控制电动补气口(201)的开关,放气口(203)与放气内部腔(210)相连通,外界压力平衡口(204)与放气腔(212)相连通;
补气腔(207)与补气内部腔(209)相连通,放气腔(212)与放气内部腔(210)相连通,且补气腔(207)、补气内部腔(209)和放气腔(212)均与出气口相连通;
补气腔(207)内设置有补气弹性膜(208),用于将补气腔(207)分成两个独立腔室,充气压差调节旋钮(206)用于对该补气弹性膜(208)施加压力,放气腔(212)内设置有放气弹性膜(211),用于将放气腔(212)分成两个独立腔室,排气压差调节旋钮(213)用于对该放气弹性膜(211)施加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磁阀(3)上设置有手动操作功能,使得电磁阀(3)能够在没有信号输入的情况下打开和关闭。
3.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装置,包括:
当变压器本体(1)内部压力降到电磁阀(3)的动作阈值时,电磁阀(3)动作,通过压力控制装置(2)的电动补气口(201),实现对变压器本体(1)的自动补气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电磁阀(3)上设置有手动操作功能,在电磁阀(3)没有信号输入的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功能打开或者关闭电磁阀(3)。
5.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变压器进行自动补气放气的装置,包括:
补气时,机械补气口(202)一端通过补气腔(207)与变压器本体(1)相连,另一端和压缩空气瓶(5)连接,充气压差调节旋钮(206)设置补气口弹簧弹力F0,并在补气弹性膜(208)上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F1,同时变压器本体(1)和补气内部腔(209)连通,并在补气弹性膜(208)上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F2;通过机械补气口(202),压缩空气瓶(5)对补气弹性膜(208)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F3,当F1+F0<F2+F3时,内外压力不平衡,开始补气;当F1+F0=F2+F3时,内外压力平衡,停止补气;
放气时,放气口(203)一端连通大气,另一端通过放气内部腔(210)与放气弹性膜(211)紧密接触,放气腔(212)与外界压力平衡口(204)连通,外界压力在放气弹性膜(211)上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F4,通过调节排气压差调节旋钮(213)设置排气弹簧的弹力F5,同时,大气通过放气口(203)对放气弹性膜(211)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F6,变压器本体(1)和放气内部腔(210)连通,并对放气弹性膜(211)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F7,当F4+F5<F6+F7时,内外压力不平衡,开始放气;当F4+F5=F6+F7时,内外压力平衡,停止放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625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