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水三相静电聚结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5491.3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3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罗小明;黄鑫;任静;何利民;吕宇玲;杨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B01D17/02;B01D17/06;B01D17/025;C10G33/02 |
代理公司: | 37221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敏玲<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66580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三相 静电 聚结 分离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气水三相静电聚结分离器,包括分离器主体、气液分离模块、高含水聚结模块、低含水聚结模块、供电及控制系统;气液分离模块、高含水聚结模块、低含水聚结模块、供电及控制系统均位于分离器主体内部;气液分离模块竖直插入卧式筒体左侧,高含水聚结模块位于气体分离模块右侧;低含水聚结模块位于高含水聚结模块右侧,所述供电及控制系统位于堰板右侧。本发明油气水三相静电聚结分离器通过气液分离模块、高含水聚结模块、低含水聚结模块以及卧式筒体内的重力沉降模块实现油气水的四级分离设计,一方面大大简化分离工艺,实现集约分离;另一方面能够处理宽含水率范围的油水乳状液,并且显著提高分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集输系统多相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气水三相静电聚结分离器,适用于陆地及海上油田采出液油气水分离工艺中,实现气液分离和油水破乳,具有结构紧凑、适用范围广、分离效率高和能量利用充分的优点。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主要采用重力式三相分离器和电脱水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气液分离和原油破乳。但随着油田逐渐进入开发中后期,采出液的含水率急剧升高;同时,化学驱等三次采油技术的广泛应用严重加剧了原油的乳化,给油水分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重力沉降原理的三相分离器很难对乳化程度高的原油乳状液进行有效的破乳分离,并严重影响后续电脱水器的使用。
传统电脱水器通过对金属裸电极施加高压电,利用极化效应促进水滴相互靠近,提高水滴的碰撞频率和强度,强化油中水滴的聚并,在处理低含水原油乳状液方面效果显著。但在电脱水器中,水滴的静电聚结过程和重力沉降过程是同步进行的,为保证分离效果,需维持层流流态,从而致使处理设备容积较大,分离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上游重力式三相分离器处理后原油的高含水率和高电导率,一方面导致电脱水器原有体积不能满足油水乳状液的停留时间要求,另一方面使用金属裸电极导致频繁出现“垮电场”现象,不能保证电脱水器安全稳定进行。
美国专利US7749459B2公开了一种置于传统重力式分离器入口处的静电聚结装置。该装置由环氧基树脂对沿着流体流动方向排列的管状通道、平板电极以及变压器进行浇注而成。该装置在不增加原分离器体积的同时能够高效处理高含水原油,但经该装置处理后的原油仍达不到外输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且未认识到介电泳聚结对不带电水滴静电聚结的重要性。中国专利CN102746876B公开了一种静电聚结原油脱水器。该脱水器分为两个腔室,第一个腔室中设置垂直悬挂的带有绝缘层的圆柱形电极,在水平面上按正方形网格点阵式排列;第二腔室设置传统电脱水器中的裸电极。油水乳状液经过两级静电聚结脱水作用,显著降低出口原油的含水率。但是该装置仅在第一腔室静电聚结过程中考虑了介电泳现象,第二腔室的静电聚结效果无法保证,且没有精确的水层监控系统,第二腔室金属裸电极的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证,同时变压器外置,高压电路致使危险性增加。
综上,针对传统三相分离工艺中分离效率低、电极易击穿,无法有效处理高乳化程度、高含水原油乳状液等问题,有必要发明一种对高乳化、高含水原油乳状液破乳处理效果显著,适用于陆地及海上油田采出液的油气水三相分离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气水三相静电聚结分离器,结合高含水和低含水静电聚结模块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湍流脉动和介电泳现象强化水滴聚结,具有工作稳定、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分离效率高、能量消耗低的优点,适用于陆地及海上油田采出液油气水三相分离;能够有效进行气液分离,高乳化程度、高含水原油乳状液破乳分离,并且能够克服“垮电场”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气水三相静电聚结分离器,包括分离器主体、气液分离模块、高含水聚结模块、低含水聚结模块、供电及控制系统;
所述分离器主体包括卧式筒体,所述卧式筒体右侧竖直设置堰板,所述堰板左侧的卧式筒体底部设置水出口,所述堰板右侧的卧式筒体底部设置油出口;所述卧式筒体的右端设有电缆引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54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