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节点集群中网关可达性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2921.6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23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于成波;陈光辉;徐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节点 集群 网关 可达性 检测 方法 装置 终端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网络节点集群中网关可达性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终端,应用于网络节点集群中的网络节点,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网络节点集群的网关发送的ARP报文;基于所述ARP报文,获得所述网络节点的ARP检测流表中的目标字段值;基于所述目标字段值,确定所述网络节点对所述网关的可达性状态;将所述ARP报文或者所述目标字段值传输给所述网络节点集群中的其他节点,以使得所述其他节点基于所述ARP报文或者所述目标字段值确定其对所述网关的可达性状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节点集群中网关可达性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在公有云场景中,IPSec(IP Secruity)硬件网关与作为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 Network,VPN)出口的网络节点集群通过虚拟网络与IPSec网关连通,为保证IPSec网关的高可靠性,虚拟网络节点集群需要实时检测IPSec网关的可达性,在一个IPSec网关不可达时,将VPN流量实时切换到另一个IPSec网关,如图1中所示,VPN的网络节点集群实时探测主备IPSec网关的可达性,主IPSec网关正常可达时,虚拟网络节点选择IPSec网关作为VPN流量出口;主IPSec网关不可达时,流量切换到备用的IPEec网关。
现有的IPSec网关可达性检测方案中,有基于“请求-应答”的主动可达性检测方案和基于定时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监听的被动可达性检测方案。如图2中所示,在主动可达性检测方案中,网络节点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需要有唯一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由于需要满足租户粒度的可达性检测,该IP与IPSec网关应链路层可达;每个节点都定时发送检测报文并侦听是否有应答,如带箭头的粗实线所示,若超过应答次数阈值后没有收到应答,则判定不可达;如图3中所示,在被动可达性检测方案中,IPSec网关定时发送免费ARP,网络节点集群中的每个节点有唯一的IP且与IPSec网关链路层可达;每个节点定时检测收到免费ARP的间隔是否超过阈值,若超过间隔阈值仍未受到免费ARP报文,则判定IPSec网关不可达。
由上述方案中可知,传统的可达性检测方案均需要节点有唯一IP地址,是有状态的,但是对于链路汇聚控制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LACP)网络中聚合后的节点是无状态的,对外呈现为唯一IP和媒体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因此,传统的可达性检测方案无法在基于LACP的网络中实现租户粒度上即节点粒度上对IPSec网关的可达性进行有效检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节点集群中网关可达性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终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可达性检测方案无法在基于LACP的网络中实现租户粒度上对网关的可达性检测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集群中网关可达性的监测方法,其中包含以下步骤:接收网络节点集群的网关发送的ARP报文,再基于ARP报文获得网络节点的ARP检测流表中的目标字段值后,基于目标字段值确定网络节点对网关的可达性状态,与此同时,网络节点将ARP报文或者目标字段值传输给网络节点集群中的其他节点,以使得其他节点基于ARP报文或者目标字段值确定其对网关的可达性状态。可见,本申请中通过对网络节点的ARP检测流表与网关发送的ARP报文进行匹配,得到表征网络节点对网关的可达性状态的目标字段值之后,可以在确定网络节点对网关的可达性状态的同时,将ARP报文或目标字段值传输给网络节点集群中的其他节点,使得其他节点也能够根据ARP报文或目标字段值来进行可达性状态的检测,这一过程中,无需网络节点集群中的节点各自有唯一的IP,也不需要有状态,从而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在基于LACP负载均衡的网络节点集群中也能够实现租户粒度上的可达性状态检测,实现本申请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29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