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定深处理渗井滤料层堵塞悬浮物的装置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72877.9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9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刘鹏飞;刘少玉;王哲;周晓妮;宋淑红;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地址: | 0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处 理渗井滤料层 堵塞 悬浮物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渗井堵塞疏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定深处理渗井滤料层堵塞悬浮物的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渗井,是在地层中开凿立式孔洞,将地面水和上层地下水引向更深的地下层,符合自然渗水规律,是一种立式地下排水设施。渗井作为一种重要的回灌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回灌效率高的优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优势。然而,渗井的渗透层在地下,埋深较大,且无水进行回扬,一旦堵塞很难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深处理渗井滤料层堵塞悬浮物的装置及其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对渗井滤料层堵塞悬浮物的定深解堵,对渗井悬浮物堵塞的治理高效、便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深处理渗井滤料层堵塞悬浮物的装置,包括气囊,所述气囊上包覆有钢管,所述钢管一端位于所述气囊下部,并通过回灌回扬转换器连接有潜水泵;所述钢管另一端位于所述气囊上部,并通过三通阀连接有离心泵,所述离心泵连接有水箱;所述气囊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安装有进气阀门,所述进气阀门连通有进气泵,所述出气口上安装有出气阀门。
可选的,所述出气阀门包括阀门座和位于所述阀门座上的阀门柄,所述阀门座和所述阀门柄底部连接有拉力弹簧,所述阀门柄末端连接有提拉线。
可选的,所述回灌回扬转换器包括两端分别径向收缩的管道,所述管道的管壁上对称设有至少一对横向开孔,所述管道内装配一杆状体,所述杆状体上端通过一横杆与一圆筒固连,所述圆筒的外壁与所述管道内壁间滑动配合,所述圆筒的轴向长度大于横向开孔孔径,所述杆状体的下端固连一竖向圆形柱塞,所述竖向圆形柱塞的直径大于所述管道的下口内径。
可选的,所述回灌回扬转换器的下口与所述潜水泵连通,所述回灌回扬转换器的上口与所述气囊下部的所述钢管连通。
可选的,还包括井口固定架,所述井口固定架与所述钢管通过钢丝管连接,所述提拉线缠绕于所述固定架上。
可选的,所述井口固定架为能够折叠的三脚架,所述三脚架固定放置于井口处。
可选的,所述气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密闭孔,所述钢管位于所述密闭孔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定深处理渗井滤料层堵塞悬浮物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设备安装;将潜水泵、回灌回扬转换器和气囊依次放入到渗井内,初始位置气囊上端比渗井内滤水管的上端低50cm,同时用三脚架将钢丝管固定;离心泵外接水管放入水箱内;
(2)渗井定深疏通;启动进气泵对气囊充气,直至气囊与渗井井管内壁紧密接触;打开离心泵,水流通过钢管和回灌回扬转换器进入渗井下部井管内,当水充满下部井管后,在水压作用下,水流沿气囊下井管外侧滤料层向上运动,逐渐将堵塞悬浮物冲出;
(3)堵塞悬浮物清理;当水流清澈时,关闭离心泵,拉动提拉线,控制出气阀门放气,调整三通阀,打开潜水泵将井内浊水抽出;
(4)疏通完成;待渗井内浊水抽完后,调节钢丝管长度,将潜水泵、回灌回扬转换器和气囊从渗井内取出,完成渗井疏通。
可选的,若需要对整个渗井进行疏通,则需待渗井内浊水抽完后,调节钢丝管长度,将潜水泵、回灌回扬转换器和气囊下移,重复步骤(1)、(2)和(3),直至将整个渗井内滤料层的堵塞悬浮物冲出;最后将潜水泵、回灌回扬转换器和气囊从渗井内取出,完成渗井疏通。
本发明提供的定深处理渗井滤料层堵塞悬浮物的装置及其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28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