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小逆变器并联谐振的阻尼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2782.7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71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梅生伟;陈来军;张节潭;郑天文;李春来;杨立滨;郭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24 | 分类号: | H02J3/24;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戈 |
地址: | 810000 青***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小 逆变器 并联 谐振 阻尼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减小逆变器并联谐振的阻尼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及系统采用双层控制策略,其中上层控制根据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台逆变器直流侧电源的荷电状态,从各台所述逆变器中选取一台合适的使能逆变器;下层控制在所述使能逆变器的工作电路中设置虚拟电阻控制环,针对所述使能逆变器进行主动阻尼控制,从而实现所述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谐振抑制。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及系统只需对一台逆变器进行主动阻尼控制,即可实现所有逆变器的谐振抑制,并且在对逆变器实现阻尼控制的过程中,是利用电网系统现有的量测环节进行参数计算,因此只需引入最少的电路模块即可实现多逆变器并联谐振的抑制,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发电并网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小逆变器并联谐振的阻尼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近年来不断发展,电力电子逆变器成为新能源发电与并网的重要设备。电流控制型逆变器由于其并网简单、易于控制、且可根据新能源实际出力情况灵活运行等特点,在新能源发电与并网领域应用广泛。逆变器的运行主要通过脉宽调制(PWM)信号进行控制,因此会存在开关频率附近的高次谐波。为了不使PWM产生的高次谐波对电网造成不良影响,逆变器的输出端需要加入电路滤波器进行滤波。电感-电容-电感(LCL)型滤波器由于其良好的高频特性,对于PWM高频谐波具有良好的滤波特性,因此广泛应用于逆变器中。然而,由于LCL自身的特性存在谐振峰,同时当多台LCL滤波的逆变器并联运行时,还会存在额外的不稳定谐振的现象。不稳定谐振会严重影响逆变器的输出电能质量,同时也会为电网引入大量谐波。因此需要对谐振问题进行抑制,实现多逆变器较好的并网运行。
传统的并联谐振抑制方法常常会引入额外的量测模块或电路模块。如文献“Investigation and Active Damping of Multiple Resonances in a Parallel-Inverter-Based Microgrid”所示的谐振抑制方法,其在LCL电容上加入了额外的电压量测环节,采集电容电压形成微分闭环控制,进而抑制谐振。然而新引入的电压量测需要额外的系统成本,且微分控制对采样模块的误差精度要求较高。此控制策略虽然能够实现谐振的抑制,在成本和控制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如文献“An Active Damper forStabilizing Power-Electroni cs-Based AC Systems”所提出的谐振抑制方法,其没有引入额外的量测模块,主要于公共连接点(PCC)处并联一台可控整流器电路,通过对该整流器进行控制,实现其他LCL型变换器的谐振抑制。然而,该整流器的滤波器为L型,不同于系统内其余的LCL型整流器,与此同时,该整流器不承担电力电子变换器应有的功率变换的功能。因此相当于引入了额外的电气设备为系统抑制谐振,更加消耗成本,不利于工程应用。因此,如何引入尽量少的量测环节或电路模块,来实现多逆变器并联谐振的抑制,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逆变器并联谐振的阻尼控制方法及系统,利用电网系统现有的量测环节获取所需参数,因此只需引入最少的电路模块即可实现多逆变器并联谐振的抑制,降低系统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减小逆变器并联谐振的阻尼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台逆变器直流侧电源的荷电状态;
根据所述荷电状态从各所述逆变器中选取一台逆变器作为使能逆变器;
在所述使能逆变器的工作电路中设置虚拟电阻控制环,实现所述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谐振抑制。
可选的,所述获取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台逆变器直流侧电源的荷电状态,具体包括:
获取各所述逆变器直流侧电源的最大荷电状态和最小荷电状态;
获取各所述逆变器直流侧电源的当前荷电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未经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27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