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磨隔热窗膜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9226.4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0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马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晟源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9 | 分类号: | C09J7/29;C09J7/25;C09J7/30;C09J4/02;C09J4/06;C09J163/00;C09J11/04;B29C48/18;B29L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管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8 | 代理人: | 黄华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加创路3***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隔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磨隔热窗膜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耐磨隔热窗膜包含耐磨层、基材层、隔热粘合剂、紫外吸收层和无残留粘合剂层,所述隔热粘合剂层含有包覆掺锡氧化铟的纳米中空玻璃微球,所述无残留粘合剂为丙烯酸系粘合剂;所述丙烯酸系粘合剂采用活性自由基聚合,多分散指数小于2.5,通过上述组成的选择,得到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隔热窗膜,满足了使用时的多项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窗膜领域,具体涉及具有耐磨性、隔热窗膜领域,还涉及一种隔热窗膜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汽车行业成为工业发现的朝阳产业。随之,汽车周边产品也快速发展,车用膜的需求逐年增大,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在需求数量的指数型增长,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保护膜性能方面要求的提高。
在强光照射下,汽车车内温度上升很快,为了解决该问题,车用隔热膜层出不穷,达到了有效的减缓车内温度上升的速度,但实际效果仍然不能达到实际使用中较高的需求,同时随着使用需求的多方面要求提高,对具有综合耐磨、隔热、防紫外、无残留等性能的追求逐渐增强,急需得到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隔热窗膜,完美的满足了市场需求,下面对发明内容进行介绍。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和需求,本发明通过具有五层结构的耐磨隔热窗膜,其中每层分别赋予耐磨隔热窗膜以特性,耐磨层赋予耐磨性,基材提供基本的窗膜强度,紫外吸收层赋予防紫外性能,隔热粘合剂层赋予窗膜的隔热性能,同时其具有好的粘合力,可以把基材层和紫外吸收层粘结在一起,共挤出形成一体,无残留粘合剂层保证粘贴强度,并且保证长期粘贴后无残留,上述各层相互配合得到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隔热窗膜,满足了使用时的多项需求。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1].一种耐磨隔热窗膜,其包含耐磨层、基材层、隔热粘合剂、紫外吸收层和无残留粘合剂层,所述隔热粘合剂层含有包覆掺锡氧化铟的纳米中空玻璃微球,所述无残留粘合剂为丙烯酸系粘合剂。
[2].根据方案[1]所述的耐磨隔热窗膜,所述丙烯酸系粘合剂采用活性自由基聚合,多分散指数小于2.5。
[3].根据方案[1]所述的耐磨隔热窗膜,所述丙烯酸系粘合剂组成包括25-45重量份的丙烯酸乙酯,30-50重量份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10-20重量份的丙烯酸羟乙酯,2-8重量份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2-5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酯,5-9重量份的乙烯-辛烯共聚物,5-15份潜伏性异氰酸酯固化剂,5-12重量份的增粘剂。
[4].根据方案[1]所述的耐磨隔热窗膜,所述耐磨层包含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100重量份,硅氧烷偶联剂KH5602-3重量份,消泡剂0.3-1重量份,催化剂0.05-0.1重量份,聚酰胺固化剂5-8重量份,15-50重量份的复合填料,溶剂适量。
[5].根据方案[4]所述的耐磨隔热窗膜,所述复合填料为刚玉粉和石墨粉以重量比5-20:1预先混合。
[6].根据方案[1]所述的耐磨隔热窗膜,所述紫外吸收层为含有约1.0-2.0wt%二氧化钛和0.1-0.5wt%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7].根据方案[1]所述的耐磨隔热窗膜,所述隔热粘合剂包含环氧树脂、固化剂和包覆掺锡氧化铟的纳米中空玻璃微球,质量比为100:5-20:1-50。
[8].根据方案[1]所述的耐磨隔热窗膜,所述包覆掺锡氧化铟的纳米中空玻璃微球中,纳米中空玻璃微球粒径为50-100纳米,掺锡氧化铟包覆层厚度约为5-20纳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晟源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嘉兴晟源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92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