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机器人用气动辅助抽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67692.9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6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管文生;周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G8/24 | 分类号: | B63G8/24;B63G8/14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冯和纯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机器人 气动 辅助 抽排油式 浮力 调节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下机器人用气动辅助抽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包括波纹式内油囊、油泵电机、油泵进油孔接头、油泵、油泵出油孔接头、单向阀、三通管、电磁阀、外油囊、直线位移传感器、空气泵、电磁三通阀组、气路阀块、气密舱活塞、气密舱壁、水密舱耐压壳体、内油囊油孔接头、注油孔接头、水密舱后耐压盖、滤清器、联轴器、气密舱后端盖、气密舱前端盖、支架。该装置在回油时将气密舱抽成一定真空而形成压差回油,从而避免开启能耗较大的油泵,实现了一定的节能效果;在泵油时为油泵吸入口提供一定的正压,提高了油泵的工作可靠性;同时,通过直线位移传感器来测量油量变化,实现浮力调节的精确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力调节装置,特别是一种水下机器人用气动辅助抽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下机器人在水下作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已经广泛应用海洋研究和海洋探测等领域。水下机器人需要在不同深度工作,因此需要实现对浮力的精确控制与调节。已有的浮力调节方法有机械传动法、主动泵油法等,然而每一种方法均有缺点。
机械传动法通过一系列机械传动机构来改变水下机器人的体积从而调节浮力,但为了实现运动部件的密封,运动部件处的动摩擦力较大,导致调节装置的重量体积较大且能耗高;运动件的往复运动也会带来动密封处的可靠性问题。
主动泵油法可分为双向泵油法和主动排油被动回油法。双向泵油法的调节装置重量体积均较大,液压回路系统复杂,且正反向调节不能快速切换从而影响性能;而主动排油被动回油法的调节装置在浅水区回油缓慢,在深水区向外排油时泵的吸入口存在一定真空度从而出现无法泵油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下机器人用气动辅助抽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其能够在回油时将气密舱抽成一定真空而形成压差回油,从而避免开启能耗较大的油泵,实现了一定的节能效果;在泵油时为油泵吸入口提供一定的正压,提高了油泵的工作可靠性;同时,通过直线位移传感器来测量油量变化,实现浮力调节的精确控制。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水下机器人用气动辅助抽排油式浮力调节装置包括:波纹式内油囊、油泵电机、油泵进油孔接头、油泵、油泵出油孔接头、单向阀、三通管、电磁阀、外油囊、直线位移传感器、空气泵、电磁三通阀组、气路阀块、气密舱活塞、气密舱壁、水密舱耐压壳体、内油囊油孔接头、注油孔接头、水密舱后耐压盖、滤清器、联轴器、气密舱后端盖、气密舱前端盖、支架。
所述的气密舱前端盖上装有一个内油囊油孔接头和一对注油孔接头,并固定在支架上;气密舱壁分别与气密舱后端盖和气密舱前端盖机械连接,共同构成气密舱;气密舱内装有波纹式内油囊、直线位移传感器、空气泵、电磁三通阀组、气路阀块和气密舱活塞;所述的油泵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油泵连接,且均固定在气密舱壁的上方;油泵上装有一个油泵进油孔接头和一个油泵出油孔接头,油泵进油孔接头与滤器连接,滤器通过三通管与气密舱前端盖上的内油囊油孔接头连接;油泵出油孔接头与单向阀连接,外油囊分别与单向阀和电磁阀的一端连接,电磁阀的另一端与三通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的电磁三通阀组中含有两个电磁三通阀,均为二位三通阀,与气路阀块连接后一端与气密舱连通,另一端与水密舱连通,常通口均与空气泵连接。
优选的,波纹式内油囊可沿轴向伸缩,一端嵌入气密舱前端盖的密封环内以保证密封性,另一端与气密舱活塞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气密舱活塞的位置随波纹式内油囊内的油量变化而变化,气密舱活塞的另一端与直线位移传感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76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