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炉渣分流换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66940.8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6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南建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蓝冰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4327 | 代理人: | 杨连华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渣 分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炉渣分流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领域,冶炼炉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炉渣,这些炉渣常伴随有大量的余热,有技术资料显示,该部分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量的30%以上,可见炉渣余热利用存在巨大潜能。炉渣余热的利用既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炉渣的余热利用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有技术中采用风淬法对炉渣余热进行回收时,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布风板区域风速过高,会携带颗粒进入热风烟道,后续对炉渣颗粒的处理较为麻烦;2、炉渣风淬粒化时辐射热比重较高,该部分热量损失浪费严重,余热利用效率低。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申请人作了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该前提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风淬法对炉渣余热进行回收时,存在布风板区域风速过高,会携带颗粒进入热风烟道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炉渣分流换热装置,其能对进入布风板区域前的气流进行分流,避免布风板区域风速过高。
本申请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炉渣分流换热装置,包括密闭壳体,所述密闭壳体内设有炉渣收集室,所述炉渣收集室内设有用于承载并输送炉渣的换热料床,所述换热料床的上方设有布风板,所述炉渣收集室包括位于所述布风板上方的热交换腔,所述密闭壳体的侧壁内侧设有分流腔,所述布风板的上端设有用于吸收炉渣辐射热的蓄热结构,所述蓄热结构上设有连通所述热交换腔与所述分流腔的通道,所述布风板的下端设有连通所述炉渣收集室与所述分流腔的风孔。
如上所述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所述密闭壳体上固定有能向所述换热料床的底部吹入冷却气流的送风装置,冷却气流通过所述风孔进入所述分流腔,穿过所述蓄热结构并同时携带热量进入所述热交换腔。
如上所述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所述换热料床包括倾斜设置且进料端高、出料端低的第一级换热料床,所述第一级换热料床的底部设有能通入冷却气流将炉渣吹浮并向出料端移动的通风孔。
如上所述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所述第一级换热料床包括多片呈梯级状依次向下层叠设置的第一导渣板,相邻第一导渣板间设有间隙,该间隙形成所述的通风孔,且相邻第一导渣板的相邻端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重叠。
如上所述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所述换热料床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级换热料床下方的第二级换热料床,所述第二级换热料床的上端设于第一级换热料床的下端,所述第二级换热料床包括多片呈梯级状依次向下层叠设置的第二导渣板,相邻第二导渣板间设有间隙且相邻第二导渣板的相邻端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重叠。
如上所述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所述第一级换热料床的进料端设有与其连通用于向其输送炉渣的落料仓,所述第二级换热料床的出料端设有与其连通用于收集炉渣的收料仓。
如上所述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级换热料床外端底部的冷却风管,所述冷却风管上设有能向所述第二导渣板底部吹入冷却气流的喷嘴,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一级吹渣管和第二级吹渣管,所述第一级吹渣管设于落料仓下端,且其上设有插入至落料仓下端的喷嘴;所述第二级吹渣管固定于密闭壳体上,且其上设有插入至第二级换热料床内的喷嘴。
如上所述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所述布风板设有多块,且多块布风板均布间隔设于所述第一级换热料床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密闭壳体侧壁内侧增设分流腔,布风板下端设置连通分流腔和炉渣收集室的风孔,布风板上端还设有用于吸收炉渣辐射热的蓄热结构,蓄热结构上设有连通分流腔和热交换腔的通道,气流穿过换热料床后部分直接对停留在布风板上的炉渣进行一次换热,热量通过热交换腔进入主烟道口;部分通过风孔进入分流腔,穿过通道并同时携带热量进入热交换腔,完成二次换热;进入布风板区域前的冷却气流通过分流腔分流,可避免布风板区域风速过高,携带颗粒进入热风烟道,蓄热结构可用于吸收炉渣粒化时的辐射热,并同时通过分流腔的冷却气流携带该部分热量进入热交换腔,余热回收利用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分流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炉渣分流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蓝冰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蓝冰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6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