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4394.4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1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望;张华;杨林;张书恩;韦虹;李双清;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02 | 分类号: | F01P3/02;F01P7/16;F01P11/16 |
代理公司: | 31264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爱华<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50014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液 冷却回路 冷却管道 发动机冷却装置 沸点 燃烧室 发动机 缸体壁 缸体 燃烧室顶部 颗粒物 可加热 流通 油耗 气缸 隔离 燃烧 排放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相互独立并隔离的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第一冷却回路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燃烧室的顶部而设的第一冷却管道,第二冷却回路包括第二冷却管道,第二冷却管道设于发动机的气缸的缸体的远离燃烧室的部分,第一冷却回路流通第一冷却液,第二冷却回路流通沸点高于第一冷却液的第二冷却液。本发动机冷却装置中,由于第一冷却管道中设置第一冷却液,在缸体的下部设置沸点较高的第二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液降低燃烧室顶部的温度,可减少NOx的生成,沸点较高的第二冷却液可加热缸体壁,减少从缸体壁流失的热量,可促进CO、HC和颗粒物的燃烧,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油耗和NOx、CO等有害物的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应对能源危机及气候变化,各国发布了严苛的油耗排放法规,中国轻型车国6排放标准a阶段NOx限值为60mg/km,b阶段NOx限值为32mg/km,促使汽车厂商开发新技术和增加新的后处理系统以降低NOx排放。作为车用动力源,汽油机仍将存在相当长时间,未来提升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非常有必要,为了增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各大汽车制造商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在汽车发动机方面有启停技术、Miller循环、阿特金森循环、EGR、热管理等,为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在后处理系统方面有SCR系统,LNT系统等,而后处理系统具有最优工作温度区间,在发动机冷启动怠速时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油耗也大,因此,降低发动机原始排放至关重要。
目前的发动机由于气缸盖顶部在空气大量吸入的进气门位置产生较多的NOx,而缸体下部又容易因温度过低而产生CO、HC和颗粒物,因此如何对发动机燃烧室的各个部位进行合理的冷却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降低发动机油耗,并降低NOx、CO、HC和颗粒物等排放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回路包括围绕发动机的燃烧室的顶部而设的第一冷却管道,所述第二冷却回路包括第二冷却管道,所述第二冷却管道设于发动机的气缸的缸体的远离所述燃烧室的部分,且所述第一冷却回路与所述第二冷却回路相互独立并隔离,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回路用于流通第一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回路用于流通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液的沸点高于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沸点。
本发动机冷却装置中,由于在靠近燃烧室的第一冷却管道中设置第一冷却液,在缸体的下部设置沸点较高的第二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液降低燃烧室顶部的温度,可减少NOx的生成,同时通过沸点较高的第二冷却液,利用其沸点较高的特性,加热缸体壁,减少从缸体壁流失的热量,可促进CO、HC和颗粒物的燃烧,避免产生CO、HC和颗粒物,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油耗和NOx、CO等有害物的排放。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管道包括开设于发动机的气缸盖底部的第一部分和开设于发动机的所述缸体顶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通。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管道开设于所述第一冷却管道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部分间隔设置。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管道的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缸体的与所述气缸盖相接的顶部延伸至所述缸体的1/3处,所述第二冷却管道从所述缸体的1/3处延伸至所述缸体靠近底部的位置。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管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冷却管道的截面积。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液为水,所述第二冷却液为机油。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缸体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活塞、开设于气缸盖并与所述燃烧室可连通的进气道、开设于所述气缸盖并与所述燃烧室可连通的排气道、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气道的进气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气道的排气门、伸入所述燃烧室内的火花塞和朝向所述燃烧室而设的喷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43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并联冷却系统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船用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