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构建方法及空调能耗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56250.4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6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高岩;胡泽宽;林惠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1/30 | 分类号: | F24F11/30;G06Q10/04;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建筑 调用 模型 构建 方法 空调 能耗 预测 | ||
1.一种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建筑空调能耗、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太阳辐射量、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和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
根据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太阳辐射量和第一预设关系,计算围护结构能耗;所述第一预设关系为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太阳辐射量和围护结构能耗的关系;
根据所述建筑空调能耗、围护结构能耗和第二预设关系,计算新风内扰总能耗;所述第二预设关系为建筑空调能耗、围护结构能耗和新风内扰总能耗的关系;
根据所述新风内扰总能耗、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和第三预设关系,计算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的人均新风量、人员数和照明及设备使用系数;所述第三预设关系为新风内扰总能耗与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的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单位体积新风能耗:
Q1=ρ×(Hout-Hin)
其中,Q1为单位体积新风能耗,ρ为固定值,Tin为室内干球温度,Tout为室外干球温度,为室内相对湿度,为室外相对湿度;
根据所述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计算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
根据所述新风内扰总能耗、单位体积新风能耗和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的人均新风量、人员数和照明及设备使用系数:
Q新风内扰=y×Q2+z×Q3+x×y×Q1
其中,Q新风内扰为新风内扰总能耗,Q1为单位体积新风能耗,Q2为每人单位时间散热形成的能耗,Q2为常数,Q3为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x为人均新风量,y为人员数,z为照明及设备使用系数;
根据所述人均新风量、人员数和照明及设备使用系数,确定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其中,所述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为:
Q建=Q围护结构+Q新风+Q内扰
Q内扰=y×Q2+z×Q3
Q新风=x×y×Q1
其中,Q建为建筑空调能耗,Q围护结构为围护结构能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建筑空调能耗、围护结构能耗和第二预设关系,计算新风内扰总能耗,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新风内扰总能耗:
Q建=Q围护结构+Q新风内扰
其中,Q建为建筑空调能耗,Q围护结构为围护结构能耗,Q新风内扰为新风内扰总能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计算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包括: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
其中,Q3为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Pi为第i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i为发热设备的序数,n为发热设备的总数。
4.一种既有建筑空调能耗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测建筑的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太阳辐射量、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和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
根据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和太阳辐射量,计算围护结构能耗;
根据所述围护结构能耗、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和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通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构建方法构建的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计算待测建筑空调能耗,包括:
根据所述室外干球温度、室内干球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计算单位体积新风能耗;
根据所述建筑内各个发热设备的额定功率,计算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
根据所述围护结构能耗、单位体积新风能耗、建筑照明及发热设备显热可形成的最大能耗,通过所述既有建筑空调用能模型计算待测建筑空调能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625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