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达克米替尼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2591.4 | 申请日: | 201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8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孙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婷婷 |
主分类号: | C07D239/94 | 分类号: | C07D239/9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达克米替尼 制备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达克米替尼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Dacomitinib是由美国辉瑞公司和沃尼尔·朗伯公司研发的一种多靶点小分子药物,因该药物在我国还未正式上市,还不具备标准的中文译名,故本申请人在此将其音译为“达克米替尼”。达克米替尼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主要用于应用一线化疗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进展后的患者,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显示,达克米替尼无进展生存期较厄洛替尼有所延长,并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基于评估达克米替尼用于局部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对于pan-HER免疫活动的Ⅲ期临床研究已经在亚洲和欧洲多个地区展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达克米替尼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工艺过程简洁,原料易得,设计开发简易,能够有效的避免原料及催化剂难得和收率不高的弊端,经济环保,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可促进达克米替尼料药的经济技术发展,降低了生成成本,适于大批量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达克米替尼的制备方法,所述达克米替尼化学名称为(2E)-N-[4-[(3-氯-4-氟苯基)氨基]-7-甲氧基-6-喹唑啉基]-4-(1-哌啶基)-2-丁烯酰胺,其化学式为C24H25ClFN5O2,制成所述达克米替尼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氟苯①中在常温常压下通入空气和氯化氢,并加入催化剂和载体,发生反应生成对氯氟苯②;
(2)将7-氯-4-羟基喹唑啉③中加入硝化剂并快速加热到50℃,发生硝化反应,生成7-氯-6-硝基-4-羟基喹唑啉④,在生成的7-氯-6-硝基-4-羟基喹唑啉④中加入含有铵盐催化剂的氨水,并快速加热至一定温度,加压至一定压强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7-氯-6-硝基-4-氨基喹唑啉⑤;
(3)将步骤(2)生成的7-氯-6-硝基-4-氨基喹唑啉⑤加入碳酸钠溶液搅拌充分并加热至130℃,水解生成7-羟基-6-硝基-4-氨基喹唑啉⑥,将生成的7-羟基-6-硝基-4-氨基喹唑啉⑥与步骤(1)中生成的对氯氟苯②混合,在无机碱性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4-(4-氟苯基)氨基-6-硝基-7-羟基喹唑啉⑦;
(4)将步骤(3)中生成的4-(4-氟苯基)氨基-6-硝基-7-羟基喹唑啉⑦中加入甲醇,并缓缓滴入浓硫酸进行加热,发生醚化反应生成4-(4-氟苯基)氨基-6-硝基-7-甲氧基喹唑啉⑧,在生成的4-(4-氟苯基)氨基-6-硝基-7-甲氧基喹唑啉⑧中加入催化剂并通入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4-(3-氯-4-氟苯基)氨基-6-硝基-7-甲氧基喹唑啉⑨;
(5)将(2E)-2-丁烯酸⑩与三氯化磷混合发生反应,生成(2E)-2-丁烯酰氯⑪,将生成的(2E)-2-丁烯酰氯⑪中加入催化剂并通入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2E)-4-氯-2-丁烯酰氯⑫;
(6)将步骤(5)中生成的(2E)-4-氯-2-丁烯酰氯⑫与哌啶混合,加入50%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2E)-N-4-(1-哌啶)-2-丁烯酰氯⑬;
(7)将步骤(4)中生成的4-(3-氯-4-氟苯基)氨基-6-硝基-7-甲氧基喹唑啉⑨与步骤(6)中生成的(2E)-N-4-(1-哌啶)-2-丁烯酰氯⑬混合加入50%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2E)-N-[4-[(3-氯-4-氟苯基)氨基]-7-甲氧基-6-喹唑啉基]-4-(1-哌啶基)-2-丁烯酰胺⑭,即为达克米替尼。
所述步骤(1)中催化剂为氯化铜,所述载体为浮石。
所述步骤(2)中硝化剂为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所述铵盐催化剂为亚硫酸氨、亚硫酸氢铵中的一种,所述温度为150℃,压强为0.6MPa。
所述步骤(3)中无机碱为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
所述步骤(4)与步骤(5)中的催化剂为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铁。
所述步骤(6)与步骤(7)中的催化剂为季铵盐四丁基硫酸氢铵。
其化学反应式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制备工艺过程简洁,原料易得,设计开发简易,能够有效的避免原料及催化剂难得和收率不高的弊端,经济环保,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可促进达克米替尼料药的经济技术发展,降低了生成成本,适于大批量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婷婷,未经孙婷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25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