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构建小型河道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47694.1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5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娟;赵德华;张淼;吕丽萍;刘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构建 小型 河道 物候 水生 植物群落 拦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构建小型河道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的方法,属于水生态净化与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水生植物的生长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另一方面,在植物体的表面,特别是水生植物根系附近可形成厌氧区和好氧区,为好氧、兼性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生存提供条件,从而使微生物能够进行硝化/反硝化作用,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去氮量占人工湿地氮去除总量的70%以上,此外微生物也能够代谢水体中的COD和总磷等污染物,从而提高湿地污染物的去除率,因此水生植物是湿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可提高水体污染物去除率。
在小型河道中,水生植物分布有两种典型的类型,一种是少量水生植物零星分布于岸边浅水区,另一种是水生植物泛滥覆盖整个水面。
第一种类型中,水生植物覆盖率较低且水生植物根系与水体中污染物的不充分接触,从而导致水体的总体净化能力不强。
第二种类型中,水生植物的泛滥会降低河道泄洪能力,增加防洪压力; 而且水生植物的泛滥往往是由于单一物种或少数几种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所引发,相对单一的水生植物群落容易出现凋落物集中分解现象,从而引起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
因此,通过营造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小生境,配置不同物候期水生植物,构建带状分布的不同物候类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成为了一种优化的策略。
通过构建闭合的水生植物拦截带可增加水生植物面积、提高水体污染物与植物体的接触性,从而提高河流的净化功能;而水生植物拦截带的间隔性分布可降低对河道泄洪能力的影响,而且闭合性的水生植物拦截带通过对漂浮植物的拦截对河道的泄洪能力产生正面的影响。此外,通过不同物候期水生植物,特别是冷季型和暖季型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可降低凋落物集中分解的负面效果; 而且条带状的分布对河道景观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生态浮床技术在河道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浮床技术的改进或功能提升方面已出现了大量的专利,但是,如何利用生态浮床营造多样的小生境,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冷、暖季型水生植物的配置,构建不同物候型的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方面目前尚未有涉及;本发明适用于小型河道(宽6 m-12m),河中央水深常年在1m以上,其优势在流动性水体中更为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构建小型河道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的方法,其目的旨在解决改善水质、提升河道景观、疏通水流、修复水生态系统间存在的不一致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构建小型河道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河道横断面上构建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在河道纵向上呈间隔性分布。
本发明的优点:
1)闭合的水生植物拦截带提高了对河道富营养物质的去除能力;
2)间隔性的水生植物拦截带分布减少了河道的防洪压力;
3)复杂水生植物群落配置降低了单物种的泛滥及其引发的生态风险;
4)相对规律化的水生植物分布提升了河道整体景观效果;
5)闭合的水生植物拦截带控制了漂浮植物的无序分布。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水生植物拦截带在河道中的分布图。
附图2是水生植物拦截带在河道中的断面图。
附图3是水生植物拦截带复合浮床构造图。
附图中1是河中央以生态浮床主床体为载体的挺水植物群落,2是生态浮床副床体浮叶植物群落或漂浮植物群落,3是生态浮床缓冲带两侧的沉水植物群落或浮叶植物群落,4是两岸边的挺水植物群落,5是生态浮床主床体,6是生态浮床副床体前端的封闭三角形框架,7是生态浮床副床体后端的封闭长方形框架,8是拦截网,9是尼龙渔网,10 是生态浮床缓冲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构建小型河道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河道横断面上构建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在河道纵向上呈间隔性分布。
所述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适用于河道宽度为6 m-12m的小型河道。
在河道中,所述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在河道纵向上呈间隔性分布,即呈条带状分布。
所述多物候型水生植物群落拦截带为闭合的水生植物拦截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76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