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46943.5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87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开宇;凌宝龙;易小艺;周思秋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湖南友能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正极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惰性气氛下对棕榈树纤维进行高温碳化,得到生物碳纤维;(2)将生物碳纤维活化;(3)制备多孔碳纤维;(4)酸处理得到亲水性的碳纤维;(5)将高锰酸钾、亲水性的碳纤维反应处理,得到锰氧化物/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6)将升华硫与锰氧化物/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熔融复合,得到基于生物碳纤维的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本发明的碳源源于棕榈树纤维,原料成本低,制备得到的生物质炭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和孔结构,有利于改善硫绝缘性及缓解体积膨胀;本发明制备的锰氧化物具有极性,对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聚硫化物的溶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能源和纳米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和电动行业迅速发展,现有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远不能满足未来对于供电、运输以及使用携带的能量储存需求,锂硫电池凭借其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良好的安全性、丰富的材料来源、低廉的成本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已经成为新一代高性能电池的研究热点。
单质硫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mAhg-1),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假设S与Li完全形成Li2S,则锂硫电池体系的理论比能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600Whkg-1,远高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400Whkg-1)。此外,硫还具有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最有可能为目前的电动汽车提供轻质的动力来源和支持,这些优势都使得锂硫电池成为了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尽管锂硫电池在能量密度和成本上具有巨大优势,但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致命问题,阻止了其实际应用:
(1)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的形成、溶解和迁移,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和传输(扩散)会严重影响锂硫电池中活性物质硫的电化学利用率(如放电容量)、倍率性能,循环中多硫化物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穿梭,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
(2)固态的单质硫和放电产物的电子绝缘性,单质硫的导电性很差,在室温下电导率会降低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利用率和倍率性能。
(3)硫正极在循环中体积形貌的变化,在循环中,正极中活性物质的形态改变和体积的膨胀收缩,使得正极的微观结构和组织会发生恶化坊塌,限制了锂硫电池性能的发挥。
申请号CN 103682280 A的专利涉及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硫电池,该发明提供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包括硫颗粒、导电添加剂和石墨烯,该发明以氧化石墨烯、导电添加剂和硫颗粒为原料,将导电添加剂和硫颗粒进行热处理后进行喷雾干燥,然后将得到的导电添加剂/硫复合物与氧化石墨烯混合,采用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由于石墨烯的成本高,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并且其制备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硫含量可控、易于规模化生产的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惰性气氛下对棕榈树纤维进行高温碳化,得到生物碳纤维;
(2)将步骤(1)得到的生物碳纤维与氢氧化钾混合,在惰性气氛下煅烧以进行活化;
(3)将步骤(2)得到的活化碳纤维与浓碱或氢氟酸反应以除去生物炭中的二氧化硅,得到多孔碳纤维;
(4)用强酸对步骤(3)得到的多孔碳纤维进行处理,得到亲水性的碳纤维;
(5)将高锰酸钾和步骤(4)得到的亲水性的碳纤维反应处理,得到锰氧化物/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
(6)将升华硫与步骤(5)得到的锰氧化物/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熔融复合,得到所述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湖南友能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南大学;湖南友能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69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