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45913.2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9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唐本鑫;田立云;赫长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5/08 | 分类号: | C09J175/08;C09J11/06;C08G63/672;C08G18/76;C08G18/32;C08G18/48;C08G18/12;C08G18/42;C08G18/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付久春 |
地址: | 10250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式 双组份无 溶剂 聚氨酯 复合 粘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剂是A组分和异氰酸酯封端的B组分组成,所述A组分由聚酯二元醇与硅烷偶联剂混合而成;其中所述A、B两组分的官能团摩尔比为1:1.5~2.0。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采用以下方式制得:将100重量份的聚酯二元醇和0.005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混合均匀成羟基组分即为A组分。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中的聚酯二元醇采用以下方式制得:
将二酸与二醇按比例加入至酯化釜中,再加入抗氧剂和催化剂,程序升温按160~170℃保温3小时,170~180℃保温1小时,180~190℃保温1小时,190~200℃保温1小时,200~210℃保温1小时,210~220℃保温1小时,220~230℃保温1小时,230~240℃保温3小时的流程,待实际出水重量与理论出水重量相等时,按负压从小到大的过程,逐步达到-0.1MPa的真空度缩聚出醇,待聚酯二元醇的羟值达到50~60mgKOH/g之间时,降温至60℃,得到的产物即为A组分用的聚酯二元醇。
4.根据权利要求书3所述的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二元醇制备中,将二酸与二醇按比例加入至酯化釜中为:按醇与酸的摩尔比例为1.3~1.5加入二酸与二醇;
所述聚酯二元醇制备中的抗氧剂为亚磷酸三苯酯,用量为酸和醇总重量的0.01~0.05%;催化剂为钛酸四正丁酯,用量为酸和醇总重量的0.01~0.03%。
5.据据权利要求书3所述的制备聚酯二元醇的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中的硅烷偶联剂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2,3-环氧丙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B组分采用以下方式制得:
将50~70重量份的聚醚多元醇、2~8重量份的三羟甲基丙烷和100重量份的异氰酸酯混合后,50~60℃保温1~2小时,后升温至80~90℃保温反应3~4小时,生成产物即为由异氰酸酯封端的B组份。
7.根据权利要求书6所述的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B组分中的异氰酸酯采用:液态的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固态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碳化二亚胺改性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B组分中的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500~2000,平均官能度为2~3。
8.一种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制备A组分和B组分;
制备A组分为:将100重量份的聚酯二元醇和0.005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混合均匀成羟基组分即为A组分;
制备B组分为:
将50~70重量份的聚醚多元醇、2~8重量份的三羟甲基丙烷和100重量份的异氰酸酯混合后,50~60℃保温1~2小时,后升温至80~90℃保温反应3~4小时,生成产物即为由异氰酸酯封端的B组份;
按所述A、B两组分的官能团摩尔比为1:1.5~2.0组合所述A、B组分,即得到该反式双组份无溶剂聚氨酯复合膜用粘合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591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无人机返航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控制无人机跟随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