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削液的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143158.4 | 申请日: | 2017-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0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焱;孙冠琳;李忠强;王芬;赵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共享机床辅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9/33 | 分类号: | B01D29/33;B01D29/52;B01D29/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 地址: | 750021 宁夏回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削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机床切削液的排屑、过滤、回收利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切削液的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机床切削排屑液的储液箱,置于储液箱底部的排屑器,该排屑器包括水平输送段、带有一定提升角度的输送段,固定在排屑器水平输送段上方,置于盛装箱内的冲洗箱,固定在冲洗箱内的过滤器,该过滤器内部安装有空心管,通过过滤器内的空心管与冲洗箱连通的净液箱,通过置于储液箱内部的管道与净液箱连通的供液泵,与供液泵连通且置于储液箱外部的出液管,本发明实现了设备的集成化,显著节约了空间占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削液的处理装置,尤其涉及切削液的分离、过滤、排屑过程,属于机床切削液的排屑过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床在金属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屑,会和机床切削液混杂在一起。确保切削液可以被重新循环使用之前,必须要经过过滤装置,对切削液中的金属屑进行过滤。常见的切削液过滤装置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含了一个排屑器和两个水箱(脏液箱和净液箱),但是这种装置水箱具有一个完整的箱型结构,方方正正,占用空间较大;另一种是真空带式的过滤装置,这种装置成本较高,造价昂贵且维护密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弊端,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排屑、过滤于一体的切削液处理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切削液的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机床切削排屑液的储液箱,置于储液箱底部的排屑器,该排屑器包括水平输送段、带有一定提升角度的输送段,固定在排屑器水平输送段上方,置于盛装箱内的冲洗箱,固定在冲洗箱内的过滤器,该过滤器内部安装有空心管,过滤器上有100目~140目的过滤孔,通过过滤器内的空心管与冲洗箱连通的净液箱,通过置于储液箱内部的管道与净液箱连通的供液泵,与供液泵连通且置于储液箱外部的出液管。
进一步地,上述冲洗箱无上顶板和下底板。
进一步地,储液箱的顶部有上盖,上盖设计有供切削液进入的圆孔。
进一步地,根据过滤精度的要求可以安装多个所述过滤器。
进一步地,根据储液箱的容量可以设置多个供液泵,需要注意的是,所述过滤器的数量不等于供液泵的数量。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1.过滤含有金属屑的切削液的冲洗箱、净液箱、排屑器的输送段全部设置在储液箱中,实现了设备的集成化,显著节约了空间占用;2.供液泵的抽吸使切削液具有一定负压力,允许过滤后的切削液进入净液箱。
为实现过滤后的切削液满足不同的过滤等级,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净液箱用隔板分割为两个箱体,分别连通两个箱体的过滤器的过滤精度不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滤器过滤切削液时,金属屑不能通过过滤孔,于是粘附在过滤器的外表面上,当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将过滤孔堵塞,无法实现过滤功能,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冲洗箱内,靠近储液箱壁的一侧设有多组齿轮组,过滤器穿过齿轮组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轴承固定在冲洗箱的侧壁上,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上设有刮板,长度与过滤器的长度相同,其功能在于,刮去粘附在过滤器外表面上的金属屑。
为使储液箱内部保持真空状态,过滤器中的切削液可在负压作用下进入净液箱,在供液泵和净液箱之间设有真空管,所述管道置于真空管中,管道的进液口高于净液箱30~50mm,进液口的最低位置为储液箱的最低液位线。真空管中还设有抽气管,抽气管的进气口伸入储液箱内,进气口比储液箱的顶部低10~20mm,进气口的最低点为储液箱的最高液位线。
附图说明
图1是储液箱与排屑器装配后的外轮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中冲洗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共享机床辅机有限公司,未经宁夏共享机床辅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31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