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真空包埋的岩屑铸体制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42420.3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6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付;周进高;张巍;黄冲;韦东晓;熊冉;李东;付小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刘娟;沈金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屑样品 铸体 真空包 岩屑 孔隙空间 磨制 预处理 孔洞 粉末样品 固化处理 晶体结构 生产效率 油气生产 包埋剂 器皿 矿物 粘结 固化 切割 松散 取出 地质 发育 科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真空包埋的岩屑铸体制片方法。该方法包括:预处理;将盛有岩屑样品的器皿置于真空包埋装置内,设置温度为75‑80℃,真空度为0.8‑1.1Pa;然后,将铸体包埋剂加入所述岩屑样品中;最后,取出岩屑样品并使其于50‑55℃下固化;对岩屑样品进行切割、磨制和固化处理,得到岩屑铸体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简单方便、快速实效,不仅能够将铸体注入岩屑样品的孔隙空间,能使松散的颗粒或粉末样品粘结固化为整体的铸体样品,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可以完成各种储层地质和油气生产和科研工作需要,磨制的铸体可鉴定矿物成分、识别晶体结构、判断孔隙空间类型及孔洞缝发育特征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真空包埋的岩屑铸体制片方法,属于石油地质勘探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发展,钻井取心越来越困难,取心成本也越来越高;加上国际油价大幅下滑,许多油气勘探企业为降本增效,纷纷减少岩心取心率。因此,为深化开展生产和科研工作,需充分利用岩屑样品,对岩屑的地质特征,如组成、结构、孔隙发育特征等进行详细刻画和描述。
相对常规的岩心铸体薄片,岩屑样品破损,颗粒细小,多为毫米-微米级,样品区分较为困难;常规岩心铸体制片方法主要针对完整的、块状的岩心样品,其方法原理和技术流程已极不适应岩屑铸体样品的制备,需开发出新流程、新方法以制作出合规的岩屑铸体片,满足生产和科研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真空包埋的岩屑铸体制片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快速实效,其能够能使松散的颗粒或粉末样品粘结固化为整体的铸体样品,通过磨制的铸体可鉴定矿物成分、识别晶体结构、判断孔隙空间类型及孔洞缝发育特征等,为各种储层地质和油气生产和科研工作需要提供了基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真空包埋的岩屑铸体制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预处理:对岩屑样品进行包括清洗、烘干和筛选的预处理;
真空包埋:将盛有所述岩屑样品的器皿置于真空包埋装置内,并将所述真空包埋装置加热抽真空至温度为75-80℃,真空度为0.8-1.1Pa;然后,在温度为75-80℃,真空度为0.8-1.1Pa的热真空条件下,将铸体包埋剂加入所述岩屑样品中,直至所述岩屑样品的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所述铸体包埋剂不再被所述岩屑样品吸收;最后,将所述岩屑样品从所述真空包埋装置内取出,于50-55℃条件下放置至所述铸体包埋剂完全固化;其中,以质量份数计,所述铸体包埋剂的原料组成包括100份环氧树脂、30份固化剂和2份添色剂;
制片:将所述岩屑样品进行预切割,并对预切割面进行磨制和固化处理;然后,将所述岩屑样品切割至并精磨至预定厚度,得到岩屑铸体薄片。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配制的铸体包埋剂,相较于传统包埋剂,本发明提供的铸体包埋剂可以大大缩短固化所需的时间,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会愈加缩短,如固化温度为50-55℃,包埋剂固化所需的时间为4小时;当固化温度为80℃时,所需的时间仅为1小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传统包埋剂在40-80℃下,固化所需时间为12-14小时。其中,所述传统包埋剂为Eponate 12或其他环氧树脂,其中所述Eponate12的成分为:树脂单体、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和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各组分的摩尔配比为:树脂单体/(DDSA+NMA)/DMP-30=1/0.69/0.01,其中DDSA/NMA比值小于0.3。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环氧树脂为法国BROT技术公司生产的Aralite型A胶,但不限于此;所述固化剂为法国BROT技术公司生产的Aralite型B胶,但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424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