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轿厢内有无人员的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36849.1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4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02 | 分类号: | B66B5/02;B66B5/28;B66B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轿厢内 有无 人员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内有无人员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上下楼层的运输工具,其作用日益重要。为了监控轿厢内乘客的各种突发状况,在移动中的轿厢内需要设置某种乘客监控机构,用于实时监控乘客信息和电梯实时状态信息(包含楼层,电梯门的开关状态,运行方向等),能够为各级用户提供较为直观、清晰、准确、稳定的电梯运行状态监控,为设备维修和故障诊断提供多方面的可能性。
一般的监控机构往往是在轿厢的顶棚固定设置监控相机,并基于由该监控相机所拍摄的图像数据,对轿厢内的状况进行监控。一方面,在将监控相机固定设置于轿厢内的情况下,会产生许多死角,监控者难以可靠地掌握轿厢内的状况,尽管将监控相机设置为头部可活动或者增加监控相机台数可减少死角,但乘客会由于被监控相机盯着而感到窘迫;另一方面,一旦电梯轿厢内的照明系统发生故障,监控相机就无法进行图片拍摄,监控者就无法判断轿厢内是否有乘客,是否应该进行紧急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内有无人员的检测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电梯轿厢内有无人员的检测系统,其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升降驱动机构、轿厢,升降驱动机构与轿厢固定连接,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电梯井内的主驱动装置以及偏导轮,主驱动装置和偏导轮上绕设有主缆绳,主缆绳的一端悬吊有轿厢,另一端悬吊有配重块;轿厢内设置有红外热成像仪组,红外热成像仪组包括分别设置在电梯轿厢顶棚四角的四个红外热成像仪;电梯轿厢上部还设置有图像处理单元、分析单元以及控制系统,其中四个红外热成像仪均与图像处理单元电连接,分析单元与图像处理单元、控制系统分别电连接,控制系统进一步与监控室内的报警器电连接;四个红外热成像仪对电梯轿厢进行实时热敏成像,图像处理单元接受热敏成像并进行放大处理,分析单元预存有电梯轿厢空载下的热敏图像,并将实时热敏图像和空载下的热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轿厢内是否有乘客,控制系统接收分析单元的判断信息对升降驱动机构进行升降控制,并将信息传递给监控室内的报警器。
轿厢包括轿厢壁,轿厢壁为不锈钢制成,其最下端设置有紧急坠落缓冲器,紧急坠落缓冲器包括速度检测器和坠落缓冲组件,坠落缓冲组件包括一级缓冲器、二级缓冲器,一级缓冲器、二级缓冲器分别包括呈圆柱形,且用于填充缓冲介质的缸体,在该缸体的开口端密封设有缸盖,缸盖的中心通孔中密封活动配合有一活塞杆,该活塞杆的右端设有用于调节介质往返流量的活塞体组件,该活塞体组件适于在缸体内做活塞运动,且与缸体的内壁活动密封配合;其中,一级缓冲器的缸体构成二级缓冲器的活塞杆组件。
轿厢的一个侧面设置有电梯门,轿厢的下部设置有载重检测组件,载重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轿厢底部上的多个压力传感器。
轿厢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用于感应轿厢的升降位置。
轿厢的正下方设置有轿厢缓冲机构,轿厢缓冲机构设置在电梯井的坑底。
配重块的正下方设置有配重块缓冲机构,配重块缓冲机构设置在电梯井的坑底。
主驱动装置为卷扬机,包括驱动部件和驱动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能够对紧急断电的电梯轿厢内有无乘客进行分析判断,其不受光线好坏的影响,在电梯轿厢内无灯光时能够对乘客进行热敏成像,进而与空载下的热敏成像比对,进行及时的报警和救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检测系统电连接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68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