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中小站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32459.7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5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伟;水春雨;宋珺;薛强;洪蔚;沈骏;范英宏;于晓莹;黄大鹏;李鹏;董大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11237 | 代理人: | 耿小强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小站 区低碳氮 生活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铁路中小站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铁路中小站区生活污水具有水量小、水质波动大、高氨氮、低碳氮比和可能缺乏市政管网等性质和特点。
目前我国铁路中小站区生活污水的处理一般采用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MBR(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由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水处理技术)、接触氧化等传统好氧处理工艺,这些工艺均存在脱氮除磷效果差的问题。
因此,随着生活污水排放要求的日益提高,上述污水处理技术很难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铁路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新建项目设计中,迫切需求针对性强、高效经济、脱氮除磷效果好、操作维护简单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铁路中小站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的:
一种铁路中小站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折板反应装置、自养反硝化装置和曝气生物滤池;所述厌氧折板反应装置与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相连接;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相连接;
所述厌氧折板反应装置包括厌氧折板反应装置进水口、折板、挡板、折流室、厌氧折板反应装置出水口、集气孔、集气管与集气装置;所述厌氧折板反应装置进水口位于厌氧折板反应装置的上部;所述挡板将厌氧反应区隔成若干个折流室;所述折板竖直安装于折流室中间,从而使水流呈旋流方向流动,所述集气孔设置在折流室的顶部;所述集气孔通过集气管与集气装置相连;所述厌氧折板反应装置出水口位于厌氧折板反应装置的下部;
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包括自养反硝化装置进水口、填料床、复合填料与自养反硝化装置出水口;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进水口位于自养反硝化装置的下部,自养反硝化装置出水口位于自养反硝化装置的上部,水流方向为上流式,所述填料床位于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的中部,所述复合填料位于所述填料床上;
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曝气生物滤池进水口、圆盘布水器、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出水口、曝气装置、空气管与风机;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进水口位于曝气生物滤池的一侧下部;所述圆盘布水器位于曝气生物滤池的上方居中,进行均匀布水;所述填料位于曝气生物滤池的中部;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出水口位于曝气生物滤池的另一侧下部,污水流经填料层,由曝气生物滤池出水口排出;曝气生物滤池出水口与排出管相连接,同时通过回流管和回流泵与自养反硝化装置的底部相连接;曝气装置均匀铺设在生物滤池底部,通过空气管路与风机相连,进行曝气。
优选地,所述折板为三个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档板为三个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集气孔为三个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曝气装置为五个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复合填料为负载Pd(钯)的nZVI/GAC(零价铁/颗粒活性炭)复合填料。
优选地,所述负载Pd的nZVI/GAC复合填料为球形。
优选地,所述球形负载Pd的nZVI/GAC复合填料的平均粒径为0.5-1cm。
优选地,所述复合填料负载Pd的作用是可以构成三元内电解反应体系,使电子受体成倍增加,加快污染物向电极表面的传质速率,从而提高脱氮除磷效率。
优选地,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填料为多孔球形悬浮填料。
优选地,所述多孔球形悬浮填料的比重小于1g/cm3,平均粒径为1cm。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铁路中小站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的:
一种铁路中小站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池、污水处理装置、进水管、提升泵、回流泵、回流管和排水管;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折板反应装置、自养反硝化装置和曝气生物滤池;所述调节池通过进水管和提升泵与所述厌氧折板反应装置相连接;所述厌氧折板反应装置与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相连接;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相连接;所述曝气生物滤池通过回流管与回流泵与所述自养反硝化装置相连接,另一方面通过排水管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铁路总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铁路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24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