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中通全极化器及微波信号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1868.5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4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5/24 | 分类号: | H01Q1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地址: | 10085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中通全 极化 微波 信号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中通全极化器。动中通全极化器包括:压缩式正交模、第一连接件、磁路、铁氧体棒、磁轭、第二连接件、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压缩式正交模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铁氧体棒的一端,铁氧体棒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件,磁路和磁轭固定套接在铁氧体棒上,磁路靠近第一连接件侧,磁轭靠近第二连接件侧,磁路的磁极上绕有第一线圈,第一线圈连接第一驱动电路,铁氧体棒被磁轭包围的区域缠有第二线圈,第二线圈连接第二驱动电路,铁氧体棒镀有金属膜。本发明使垂直阵列天线与接收通道相匹配,避免了能量损失,提高了补偿精度和速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微波信号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号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中通全极化器及微波信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极化器是由正交模、第一波导、第二波导、线极性移相器和功率合成器组成;正交模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的输入端;线极性移相器设置在第一波导内,并对第一波导内的微波信号进行相位补偿。正交模的输入端与垂直阵列天线连接,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的输出端接入功率合成器的输入端,功率合成器的输出端接入接收通道。由于线极性移相器是根据众多数学公式推导出相位补偿,因而,存在相位补偿精度差,控制垂直阵列天线与接收通道匹配的方法复杂,补偿速度慢和信号能量损失严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动中通全极化器及微波信号处理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动中通全极化器,包括:
压缩式正交模、第一连接件、磁路、铁氧体棒、磁轭、第二连接件、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压缩式正交模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铁氧体棒的一端,铁氧体棒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磁路和所述磁轭固定套接在所述铁氧体棒上,所述磁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侧,所述磁轭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侧,所述磁路的磁极上绕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铁氧体棒被所述磁轭包围的区域缠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铁氧体棒镀有金属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压缩式正交模依次连接第一连接件、铁氧体棒和第二连接件,磁路和磁轭固定套接在铁氧体棒上;磁路的第一线圈连接第一驱动电路,使磁路对通过压缩式正交模输出的微波信号进行相位补偿;磁轭包围的第二线圈与第二驱动电路连接,使磁轭对经相位补偿的微波信号进行角度补偿,动中通极化器完成了极化匹配,提高了补偿精度和补偿速度,避免了能量损失,磁轭和磁路共用一个铁氧体棒,减少了动中通全极化器的体积,进一步减少了能量损失。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前述动中通全极化器处理微波信号方法,包括:
S1,所述压缩式正交模将从垂直阵列天线获取的第一微波信号和第二微波信号合成为椭圆极化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输入铁氧体棒的一端;
S2,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向所述磁路输出第一激励信号,通过所述第一激励信号对所述椭圆极化信号进行相位补偿,得到初始线极化信号,并传输给铁氧体棒另一端;
S3,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向所述磁轭输出第二激励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对所述初始线极化信号进行角度补偿,得到目标线极化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输出所述目标线极化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压缩式正交模将两种微波信号合成椭圆极化信号,并传输给铁氧体棒,套接在铁氧体棒的磁路和磁轭依次对椭圆极化信号进行相位补偿和长度补偿,并将补偿后的微波信号传输出去,使动中通极化器能完成极化匹配,磁路根据极化变换矩阵和第一激励信号进行相位补偿,及磁轭根据椭圆极化信号、极化变换矩阵和第二激励信号进行角度补偿,提高了补偿精度和补偿速度,避免了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中通全极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未经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18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