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鲟鱼精蛋白及鲟鱼精蛋白多肽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1728.8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7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白婵;廖涛;熊光权;耿胜荣;饶丹华;鉏晓艳;张金木;李海蓝;李新;汪兰;吴文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广州辐锐高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46 | 分类号: | C07K14/46;C07K1/36;C07K1/34;C07K1/30;C07K1/18;C07K1/16;C12P21/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朱盛华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鲟鱼 蛋白 多肽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鲟鱼精蛋白及鲟鱼精蛋白多肽的制备方法,除杂处理后的鲟鱼白切碎成浆状,加NaCl,NaEDTA和PMSF混合液均质匀浆搅拌,离心分离,沉淀物加硫酸提取,低温离心分离,滤液用NaOH调pH,透析除盐后用乙醇沉淀,用丙酮和乙醚洗,真空冷冻干燥得鲟鱼粗蛋白;经过纯化,得鲟鱼精蛋白。鲟鱼精蛋白用磷酸盐缓冲液匀浆,加酶,γ射线辐照,酶解得酶解液;酶解液沸水灭酶,冷却,加三氯乙酸溶液,离心分离,真空冷冻干燥得鲟鱼精蛋白多肽。本发明原材料丰富,天然无污染,制备的鱼精蛋白及鲟鱼精蛋白多肽具有高持水保水性,抑菌效果,可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领域;特别可作为抗肝素剂用于体外心脏手术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蛋白及蛋白多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鲟鱼精蛋白及鲟鱼精蛋白多肽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鱼精蛋白是一种多聚阳离子肽,主要存在于各类动物成熟的精巢组织中,与DNA紧密结合在一起。鱼精蛋白具有较强的抑菌特性,在食品中主要用作防腐剂。与一般的化学合成防腐剂相比,鱼精蛋白具有许多优点,如安全性高、防腐性能好、热稳定性好等。而且,作为精氨酸含量丰富的蛋白类物质,鱼精蛋白具有很高的营养性和功能性,因此在食品应用研究范围广泛。鱼精蛋白也可与肝素的葡萄糖胺聚糖结合,是唯一与肝素形成拮抗作用的药物,可以快速有效地抵抗肝素或人工合成的抗凝血剂的抗凝作用,其在心脏直视手术和心导管介入治疗中有较大应用。鱼精蛋白多肽是鱼精蛋白的酶解产物,具有更小的分子量和异源性,可显著降低机体过敏风险,有效解决鱼精蛋白直接作用与机体时产生的过敏反应、免疫反应甚至休克的突发风险,使鱼精蛋白的应用更安全放心。而相比于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多肽具有更好的抑菌性,吸水持水性。通过辐照辅助酶解,得到更小分子量的天然活性蛋白肽类,具有高溶解性,高功能性等优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市场上的鱼精蛋白主要提取自鲱、鲑科鱼等海水鱼,而且得率较低,而我国这类海鱼资源缺乏。鲟鱼具有高营养价值,蛋白含量高,而鲟鱼养殖业产量大,废弃物精巢组织原料充足。鱼类精巢除作为养鱼饲料及一部分腌制食品利用外,其它用途很少,价值低。如果从中分离出鱼精蛋白,利用蛋白酶抑制剂提高其提取得率,并在适当的领域应用则有望提高其附加价值,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等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原材料丰富,天然无污染,抑菌性能强,且具有高持水保水性和抗氧化性;分子量小的鲟鱼精蛋白及鲟鱼精蛋白多肽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方式为,一种鲟鱼精蛋白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取除杂处理后的鲟鱼白切碎成浆状,加0.14mol/L NaCl,0.05mol/L NaEDTA和0.001mol/L PMSF的混合溶液,均质匀浆搅拌1~3min,于0℃搅拌20min,静置10min,0℃低温离心,弃去上清液,重复3次,得沉淀物;
2)取步骤1)所得沉淀物按体积比1:5~1:8加入浓度为0.8mol/L~1.2mol/L的硫酸溶液,温度25~65℃,提取15min~60min,在0℃低温离心10min,过滤,取滤液,滤渣再重复用硫酸提取2~6次,合并滤液;
3)取步骤2)所得滤液用NaOH调节pH至7.0,透析除盐后用其体积三倍的95%冷乙醇沉淀,沉淀物分别用丙酮和乙醚各洗2次,真空冷冻干燥24h,得鲟鱼粗蛋白;
所述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为温度-50℃,压力10Pa;
4)将步骤3)所得鲟鱼粗蛋白经过两步纯化,得鲟鱼精蛋白;
所述两步纯化为Sephadex G-50葡聚糖凝胶层析和CM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每步分离纯化前都加入0.5mol/L NaEDTA和0.1mol/L PMSF的混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广州辐锐高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广州辐锐高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17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