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污水处理模型动态核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7911.0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2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清;朱翔;严勇;董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普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G06F19/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数据 技术 污水处理 模型 动态 核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污水处理模型动态核验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物联网实时采集污水处理点的数值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将采集到的出水水质数据与ASM1模型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判断出水水质数据是否超标,得到超标数据及问题原因,并给出调整建议。本发明可以及时发现当前采用模型的预期效果与生产环境的实际效果的偏差;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指代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污水处理模型动态核验方法。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过程具有高度非线性和时变性,其复杂程度超出正常人类的直觉范围,而数学模型的使用虽然不具备严格的科学性,却是污水处理较为有效的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数据作为参考依据,数据量大、种类多样可以有效保证合理化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型的相对复杂性与实际操作人员的知识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当前的建模存在两个难点:一是缺少有效的模型核验方法;二是缺少实时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核验。
发明内容
针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污水处理模型动态核验方法,本发明利用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技术和大数据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污水处理模型进行实时的数据校验和模型调整,改进现有的建模软件依靠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校验的缺陷,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污水处理模型动态核验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通过物联网网关实时采集污水处理点的水质数据;
2)将采集到的水质数据传输至大数据平台;
3)大数据平台将上述水质数据中的出水水质数据与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判断排放是否超标,若未超标,则数据正常,步骤结束;若超标,则进入步骤4);
4)发出预警通知,并判断水质数据中哪种参数超标;
5)大数据平台对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所述历史数据能够明确的展示出超标参数与处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数的关联关系,能够判断出导致该参数超标发生的环节;
6)大数据平台对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通过历史数据得到当某个参数超标时,给出调整建议,调整对应环境下的对应处理方法。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通过物联网网关还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
优选地,所述设备包括:曝气风机、提升泵、回流泵、清水泵、液位开关、流量计、PH计、温度计。
优选地,所述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评价标准为:氨浓度上限为4mg/L,总氮上限为18mg/L,总固体悬浮物上限为30mg/L,生化需氧量上限为10mg/L,化学需氧量上限为100mg/L。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分析生产环境的污水数据,对污水处理数学模型进行调整,可以及时发现当前采用模型的预期效果与生产环境的实际效果的偏差,模拟值与实际测试值的COD平均值的误差为5.4%,达到了设计要求。
2、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分析污水处理场曝气生化系统溶解氧浓度,及时按照ASM1模型提出曝气生化系统的优化控制策略,如调整曝气器供气量、溶解氧(DO)、曝气设备清洁度等。结果显示,曝气池溶解氧均控制在2mg/L时,每日曝气费用由原先的489元下降到292元,全年可节约资金约7万元,总能耗下降约2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普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普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79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源UHF RFID芯片存储擦写次数的测试方法
- 下一篇:级进模模内攻牙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