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造纸用消泡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7498.8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3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科立鑫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H21/12 | 分类号: | D21H2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4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造纸 用消泡剂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造纸用消泡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液体泡沫是工业生产中一类常见的严重问题。在造纸制浆过程中,浆液会在原位生成很多表面活性物质,同时较高的机械力量会导致大量空气的混入,因此气泡极易产生。起泡现象严重时会大大降低洗浆的效率,并给输送、漂白带来很大困难,影响纸浆的质量,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并增加环境污染的风险。
目前,工业中常用的消泡剂通常分为三类:聚醚型消泡剂、有机消泡剂与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消泡剂与另外两种消泡剂相比,具有用量少、消泡能力强、化学性质稳定、无毒、生物亲和性好、副作用小优点,因此它是较为理想的、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类消泡剂。
在造纸领域,一般含有制浆、抄纸和涂布等主要工序。由于在制浆过程中由于溶剂的混合过程和增稠的过程中,无法避免气泡的产生,针对这种问题,目前比较高效的方法是向起泡体系中加入消泡剂,来消除气泡,同时由于造纸的制浆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混合造成了泡沫难以消除,很难找到适用于无机物和有机物混合体系的消泡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造纸用消泡剂组合物,能够高效的消除、抑制造纸制浆过程中的起泡现象,性能稳定,用量少,无毒,环保。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造纸用消泡剂组合物,是由下述质量份数的成分制备而成的:
进一步的,所述聚甲基硅氧烷25℃粘度为1000-100000cst,优选粘度3000-40000cst。
进一步的,所述乳化剂为烷基硫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磷酸盐、烷基酰胺磺酸盐、十八烷酸盐、十二烷酸盐、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多元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分散剂为一种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聚合物微球悬浮液,球壳以含羟基丙烯酸基的软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球核以苯乙烯硬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该聚合物微球的粒径为400~550nm,分子量为50~100万。
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上述消泡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组分在100-180℃下,用三叶推进式搅拌器搅拌1-3小时后,保温1-2小时,即得造纸用消泡剂组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速率为800-1200转/分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上述消泡剂在造纸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造纸用乳液型消泡剂可以迅速消除因木质素和其他表面活性剂产生的泡沫,加速脱水过程,并改善纸浆洗涤效果,减少用水量,无后期污染,改善纸浆质量,实现利润更高、更加环保的纸浆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消泡剂组合物,是由下述质量份数的成分制备而成的:
所述所述聚甲基硅氧烷25℃粘度为10000cst,所述乳化剂为烷基硫酸盐,所述分散剂为一种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聚合物微球悬浮液,球壳以含羟基丙烯酸基的软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球核以苯乙烯硬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该聚合物微球的粒径为400nm,分子量为50万,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
实施例二
一种消泡剂组合物,是由下述质量份数的成分制备而成的:
所述所述聚甲基硅氧烷25℃粘度为10000cst,所述乳化剂为烷基硫酸盐,所述分散剂为一种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聚合物微球悬浮液,球壳以含羟基丙烯酸基的软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球核以苯乙烯硬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该聚合物微球的粒径为500nm,分子量为80万,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
实施例三
一种消泡剂组合物,是由下述质量份数的成分制备而成的:
所述所述聚甲基硅氧烷25℃粘度为10000cst,所述乳化剂为烷基硫酸盐,所述分散剂为一种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聚合物微球悬浮液,球壳以含羟基丙烯酸基的软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球核以苯乙烯硬单体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形成,该聚合物微球的粒径为500nm,分子量为50万,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
实施例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科立鑫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科立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74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