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线防盗门窗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7351.9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5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梁聪;李智远;韦玉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福美耀节能门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632 | 分类号: | E05F15/632;E05F15/77;E06B7/28;G08B13/181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袁士林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防盗 门窗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建筑门窗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红外线防盗门窗系统,包括推拉门体和门框,包括门窗动力系统、门窗防盗系统、控制器、服务器,所述门窗动力系统设在推拉门体内底部,包括马达、缓冲装置、底座、滑轮;所述底座安装有至少一对滑轮,并载有马达和缓冲装置,所述马达和缓冲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门窗防盗系统包括开关以及至少两组红外发生器和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生器安装在门体的侧壁,所述红外接收器设门框上;所述红外发生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红外接收器能够接收所述红外发生器中的红外信号;所述其中一组红外发生器和红外接收器设在门体和门框顶部。本发明能远程自动快速关闭门窗,并达到良好的防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门窗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红外线防盗门窗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的智能门窗,能够远程控制多个门窗自动关闭和开启,但是在自动快速关闭门窗的时候没有缓冲,容易减少门窗的使用寿命。且防盗效果较差,当小偷撬开门锁之后,就能打开门窗随意进入室内;当远程自动关门或自动开门时,不法分子趁机而入。因此,研制一种针对上述情况的防盗门窗系统是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出现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红外线防盗门窗系统。本发明通过门窗动力系统能远程自动快速关闭门窗,并通过门窗防盗系统达到良好的防盗效果。
一种红外线防盗门窗系统,包括推拉门体和门框,其特征在于:包括门窗动力系统、门窗防盗系统、控制器、服务器,所述门窗动力系统设在推拉门体内底部,包括马达、缓冲装置、底座、滑轮;所述底座安装有至少一对滑轮,并载有马达和缓冲装置,所述马达和缓冲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门窗防盗系统包括开关以及至少两组红外发生器和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生器安装在门体的侧壁,所述红外接收器设门框上;所述红外发生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红外接收器能够接收所述红外发生器中的红外信号;所述其中一组红外发生器和红外接收器设在门体和门框顶部;所述红外接收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电性连接开关;所述开关电性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服务器,所述服务器能够联通互联网。
特别的,所述推拉门体上设有门锁。
特别的,所述推拉门体设有自动开关门系统,所述自动开关门系统包括开关锁机构、缓冲器和电机,所述开关锁机构一端能够卡紧所述门锁里的锁芯,通过上下机械运动达到开关门锁的效果;所述开关锁机构另一端连接缓冲器;所述缓冲器连接电机,电机再电性连接控制器。
特别的,所述推拉门体上设有报警铃,报警铃电性连接控制器。
特别的,所述门框安装有摄像头,摄像头电性连接控制器。
特别的,所述控制器内设有程序,通过其中一组红外发生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测量出红外线发出至消失的距离,及设在门体和门框顶部的红外发生器和红外接收器测量出红外线发出至消失的距离,两者比较,若距离相等,判断为正常;如距离不相等,判断为异常。
特别的,所述缓冲装置采用液压缓冲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推拉门动力系统,采用马达、缓冲装置、底座、滑轮,模拟小车,可自动快速地开关门。
2.本发明能够通过服务器连入互联网,再通过手机APP软件或者电脑客户端对推拉门发送指令来远程进行遥控,控制器会按照指令,对推拉门进行开关控制,并时刻做好防盗警告工作。
3.本发明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打开门窗防盗系统的开关,小偷撬开门锁之后进入室内,一旦碰到红外发生器发出的红外线,红外线防盗门窗系统会依照控制器事先设好的程序,比较测出该红外线发出至消失的距离和设在门体和门框顶部的红外发生器和红外接收器测量出红外线发出至消失的距离,距离不相等,判断为异常,服务器接收到控制器发送的警告指令,对手机APP软件或者电脑客户端发送警告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福美耀节能门窗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福美耀节能门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73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