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固体直接制备的金属表面包覆催化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7273.2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2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宗超;张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755 | 分类号: | B01J23/755;C07C37/055;C07C37/50;C07C39/04;C07C39/08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郑虹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直接 制备 金属表面 催化剂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一种由固体直接制备的金属表面包覆催化剂及其应用;固体金属颗粒A与可还原的固体金属氧化物B经机械均匀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对其进行热处理后获得固体混合物,其中部分B氧化物在A的表面进行包覆。将固体混合物中B在A表面包覆的颗粒和A在B表面均匀分布的颗粒进行分离,分离后获得含有B在A包覆的金属催化剂A@B。该催化剂表面上B以单原子层或者多原子层厚度包覆,而且在催化含氧苯环类化合物加氢脱氧过程中具有优良的选择性,酚类物质的选择性达到90%以上。与传统的固体金属颗粒表面包覆相比,该催化剂的优势在于包覆过程简单,包覆的氧化物在金属表面很稳定;而且该催化剂可高选择性催化含氧苯环类化合物,生成高附加值的酚类物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制备和催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固体直接制备的金属表面包覆催化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金属催化剂是工业上应用广泛的催化剂之一,但是如何来调控金属催化剂的选择性一直是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金属镍催化剂为例,由于其加氢活性高,是工业上常用的加氢催化剂,而且相较于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其成本低廉的特点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但是由于金属镍的加氢选择性低,难以得到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因此,如何制备高选择性的金属镍催化剂是现今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其中氧化物包覆的金属纳米颗粒是改变金属纳米颗粒选择性的催化剂的之一,特点是在纳米金属表面包覆一层或多层的氧化物,从而来调控纳米金属的选择性。一般的纳米金属的表面包覆是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使纳米金属均匀分散在溶液中,再加入氧化物的前驱体通过水热合成或者水解的方式制备表面包覆的金属催化剂。但是该过程加入的表面活性剂在后续的过程难以洗脱,而且过程较为复杂,制备的包覆催化剂通常不稳定,而由固体一步法直接制备金属表面包覆催化剂至今没有文献报道。与传统的固体金属颗粒表面包覆相比,固体直接制备金属表面包覆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中途不需要加入任何表面活性剂,使得催化剂的制备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比传统的表面包覆的催化剂更稳定,可大规模用于工业上的制备。
在催化领域,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减少和人们对能源物质需求的日益增大,木质素作为一种大量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物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今芳香族化合物的获取一般是从原油和煤炭中提取,而木质素结构组成为芳香性高聚物,可以代替化石燃料作为芳香族化合物的来源。近年来,致力于木质素催化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其中高效金属催化剂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鉴于以上反应特点,本次发明由固体一步法直接制备金属表面包覆催化剂,获得一种金属表面包覆的催化剂来改变催化剂的选择性,并且高选择性获得高附加值的化学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固体一步法直接制备金属表面包覆催化剂,并将这种催化剂用于加氢脱氧过程中选择性加氢,获得高附加值的化学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固体直接制备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固体金属颗粒A与可还原的固体金属氧化物B经机械均匀混合之后,在一定的温度下对其进行热处理后获的固体混合物,将固体混合物中B在A表面包覆的颗粒和A在B表面均匀分布的颗粒进行分离,分离后获得含有B在A表面包覆的金属催化剂A@B。该催化剂表面上B以单原子层或者多原子层厚度包覆,并可高选择性地催化含氧苯环类化合物制酚类物质。
所述的固体金属颗粒A包括Fe、Co、Ni、Cu、Zn以及它们的合金。
所述的可还原的固体金属氧化物B包括TiO2、V2O3、Nb2O5、Ta2O5、La2O3、CeO2、MnO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所述的热处理温度不低于200℃。
所述的热处理的气体为氢气、一氧化碳以及氢气、一氧化碳与惰性气体的混合气。
所述的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步骤如下:
(1)将固体混合物在分散溶剂中进行分散;
(2)将分散好的固体催化剂进行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72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