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6327.3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2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曹诺;符永高;王玲;万超;刘阳;李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55/02 | 分类号: | C08L55/02;C08L51/08;C08K5/1545;C08K5/1539;B29B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刘艳丽 |
地址: | 510302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步 修复 界面 再生 abs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主要由以下质量份配比的成分组成:废ABS 100、大分子扩链剂1~5、扩链促进剂0.1~0.5。该再生ABS材料利用含ABS的大分子扩链剂,可以有效的始源性修复废ABS,同步对老化降解的分子链进行扩链、改善相界面、提升胶含量,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再生材料,能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ABS再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塑料由于性能优良,成型加工方便,广泛应用于电器产品制造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其报废量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国内外发展了很多处理ABS的方法,包括:焚烧、填埋以及循环使用等。
就焚烧而言,如果工艺管控不严格,可能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就填满而言,塑料难以降解,将影响土壤质量并有潜在地污染土壤、水源及大气的可能性。同时,焚烧及填埋也是一种资源的严重浪费。
废旧塑料的改性再生是其目前最为有效的循环利用方式。但废ABS老化后性能恶化严重,其常规的再生方法是通过引入大量外源性高强度、高韧性或其他改性剂,采用共混改性制备再生复合材料的办法来改善其严重恶化的性能。但由于作为基材的废ABS其本身宏观性能的过度缺失,导致共混改性在改性剂低添加量时无显著效果,高添加量时引起成本过高,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老化ABS发生分子链断裂降解且对橡胶相的影响更大,直接导致了废料的分子量急剧降低、基体相与橡胶相的相界面之间的界面力减弱及胶含量的降低,同时在链断处产生活性羟基及羧基基团。针对上述问题,若能充分利用老化后的活性基团,同步对老化降解的分子链进行扩链、改善相界面,并适量增加胶含量,将得到一类高性能的再生材料,必将使其应用前景大大增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该再生ABS材料利用含ABS的大分子扩链剂,可以有效的始源性修复废ABS,并同步对老化降解的分子链进行扩链、改善相界面,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再生材料,能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节能减排。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本发明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主要由以下质量份配比的成分组成:
废ABS:100
大分子扩链剂:1~5
扩链促进剂:0.1~0.5。
在上述同步扩链、增韧及修复界面的再生ABS材料中:
作为本发明中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的大分子扩链剂优选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接枝噁唑啉(ABS-g-OZ),其优选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获得:以ABS高胶粉、乙醇胺和乙酸锌为原料,2,6-二氯甲苯为溶剂,置于反应容器中调节温度为170~180℃(更佳为170℃)冷回流反应2~3h(更佳为3h)后,再冷冻沉淀抽滤烘干,即得到大分子扩链剂ABS接枝噁唑啉。
在该ABS接枝噁唑啉的制备方法中:
所述ABS高胶粉、乙醇胺和乙酸锌的质量份配比优选为100:(30~50):(2~3),更佳为100:50:3。
所述2,6-二氯甲苯的用量优选为ABS高胶粉总质量的7~10倍。
冷冻沉淀时优选在乙醇中冷冻沉淀。
本发明所述的扩链促进剂优选为无碳碳双键酸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北大学,未经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63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