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三相异步电机定子绕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5042.8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4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周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兴旺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12 | 分类号: | H02K3/12;H02K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三相 异步电机 定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绕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三相异步电机定子绕线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现在产品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加工材料的电机要求亦日渐提升,现有的电机中枢线圈不能满足高效率的切削加工。目前电机驱动定子功率低、扭矩小,对于大切削量和硬质材料的加工线圈很容易烧坏发生短路,导致电机无法工作。本发明采用一种新型绕法解决了此类问题,保证了大功率、大扭矩、启动加速快,从而保证机器的加工效率和使用寿命。
目前在行业内的线圈将一对极域内属于同一相的某两个圈边连成一个线圈,这种线圈功率低、扭矩小,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卡死造成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三相异步电机定子绕线方法,在定子绕法上设计了一种四级同心、四根并绕的方法,以定子绕组形成磁极来区分,它属于庶极式绕组,以定子绕组的形状与嵌装布线方式区分他属于集中式绕组。它能增加电机功率和扭矩,因而广泛应用于大型交流电动机的转子绕组或中大型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绕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新型三相异步电机定子绕线方法,包括进线端以及出线端,进线端两两并联形成三相,U相端、V相端以及W相端,所述出线端采用星型接法。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U相端、V相端以及W相端分别包括U1相端、V1相端、W1相以及U2相端、V2相端以及W2相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定子上设置有24个线槽,其中,24个线槽包括1槽、2槽、3槽、4槽、5槽、6槽、7槽、8槽、9槽、10槽、11槽、12槽、13槽、14槽、15槽、16槽、17槽、18槽、19槽、20槽、21槽、22槽、23槽以及24槽,总计12路24线头,每路线是13扎。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星型接法的接线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线从1槽进入,经过20槽从13槽出;
(2)线从13槽进入,经过8槽从1槽出;
(3)从3槽进入,经过22槽从15槽出;
(4)线15槽进入,经过10槽从3槽出;
(5)从5槽进入,经过24槽从17槽出;
(6)线17槽进入,经过12槽从5槽出;
(7)从7槽进入,经过2槽从19槽出;
(8)线19槽进入,经过14槽从7槽出;
(9)从9槽进入,经过4槽从21槽出;
(10)线21槽进入,经过16槽从9槽出;
(11)线从11槽进入,经过6槽从23槽出;
(12)线从23槽进入,经过18槽从1槽出。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1槽进线端为U1,5槽进线端为V1,9槽进线端为W1,13槽进线端为U2,17槽进线端为V2,21槽进线端为W2。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1槽进线端与19槽出线端并联连接,3槽出线端与7槽进线端并联连接,3槽进线端与9槽出线端并联连接,7槽进线端与13槽出线端并联连接,11槽进线端与17槽出线端并联连接,11槽出线端与15槽进线端并联连接,15槽出线端与21槽出线端并联连接,19槽进线端与23槽出线端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了双层同心式绕法,并联两路,Y型接法,它提高了功率和扭矩,能带动电主轴有更大的切削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工作时能保证在额定功率内,其使用寿命能够很好的保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绕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所示,包括进线端以及出线端,进线端两两并联形成三相,U相端、V相端以及W相端,所述出线端采用星型接法。
U相端、V相端以及W相端分别包括U1相端、V1相端、W1相以及U2相端、V2相端以及W2相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兴旺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兴旺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50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