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实现定向井智能导向的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22370.2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2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育林;梁虹;王征;江巍;王兰英;赵振伟;朱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28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3 | 代理人: | 谭昌驰,张敏 |
地址: | 610213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三维 地震 资料 实现 定向井 智能 导向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定向井钻井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运用地震方法指导定向井智能导向的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川东高陡构造大多数气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为了满足薄储层的开发需求,定向井的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采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川东高陡复杂构造很多储层厚度仅10米左右,而进入目标靶区后,井斜角高达70度以上,甚至达到90度,为了尽可能增大钻井轨迹穿越储层的进尺,必须提前预测地层倾角,尽可能选择地层倾角变化小的方位。如果地层倾角变化太大,钻穿目的层可能性较大,便可能提前完钻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各种地质导向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钻井过程中来。
目前,随钻成像测井,方位电阻率测井等随钻测井技术,已成为水平井地质导向的主要技术手段。通过随钻测井技术能对已钻轨迹内的地层变化做出精确测量,并以此为依据对前方未钻区域内的地层变化情况进行预测。但这种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在川东高陡构造区,地层的沉积演化和构造的横向变化相当复杂,仅仅凭借单一的随钻测井技术很难对定向井进行精确的导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中的至少一项。例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随钻测井技术很难对定向井进行精确导向的问题,采用基于深度域的三维地震资料所计算的地层倾角空间变化能够真正地实现定向井智能导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实现定向井智能导向的预测方法。所述预测方法包括:
根据时间域三维地震资料目标体精细预测的结果,计算得到钻井处的层间速度,对钻井空白区域进行人工干预,建立速度模型;根据式1对所述时间域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深度域三维地震资料,式1为:其中,Hi为第i层的深度值,Ti为第i层的双程旅行时间,Ti-1为第i-1层的双程旅行时间,Vi为层间速度;根据所述深度域三维地震资料,对目标地质层位进行精细对比解释;根据所述精细对比解释的结果,采用三角函数法计算钻井过程中的地层倾角变化;将所述地层倾角变化最小方向作为井轨迹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层间速度可以为根据钻井深度与过井地震道的垂直反射时间计算得到的速度和测井获得的速度综合确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精细对比解释可以按最大波峰振幅法进行。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函数法可根据式2计算,式2为:tanα=D/S,其中,α为地层倾角,D为井轨迹的垂向距离,S为井轨迹的水平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井轨迹的垂向距离和所述井轨迹的水平距离,可分别通过在深度域上以井眼为中心求取。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地层倾角可按面元大小计算。例如,可以预定距离(例如,每20米)计算一个地层倾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能够解决传统的随钻测井技术很难对定向井进行精确导向的问题,实现定向井智能导向。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实现定向井智能导向的预测方法的地层倾角预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实现定向井智能导向的预测方法。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实现定向井智能导向的预测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步骤(1),基于时间域三维地震资料目标体精细预测,根据钻井深度与过井地震道的垂直反射时间计算得到的速度和测井获得的速度综合计算得到钻井处的层间速度,当该区域井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地震成像速度控制层速度横向变化趋势,并对钻井空白区域进行人工干预,建立三维空间速度模型。
步骤(2),根据式1对所述时间域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深度域三维地震资料。
式1为:
其中,Hi为第i层的深度值,Ti为第i层的双程旅行时间,Ti-1为第i-1层的双程旅行时间,Vi为层间速度。
步骤(3),根据所述深度域三维地震资料,按地震最大波峰振幅法结合地震波组特征对目标地质层位进行精细对比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23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层顶板砂岩富水性等级预测方法
- 下一篇:座椅